高考前的冲刺
□ 廖志添
1985年,我从龙岩二中毕业后被北京师范大学录取,高考前的冲刺是难忘的。高考关键在临场发挥,越是临近高考,考生越需要有好心态。倘若期望值过高,一直想考出好成绩,但是不见行动就不妥喽!一直想好成绩,虽然也有行动,但是绷得太紧,考场失常变萌变傻,明明是懂的在眨眼间变不懂,成绩降好几个档次是不该的。
高考前夕的我,心态是轻松的。父母是农民,姐姐和哥哥都是平常人,我只要考到中专就能够超过他们,家人没有施加压力。时过境迁,不少高考生的父母拥有985或211的文凭。家长企盼孩子要超过自己,无意中就给了孩子加了一些压力。内紧外松、顺其自然,越是在临近高考,家人越要给孩子创造轻松快乐的环境。
高考前,我是不怎么做作业的;往往是“看”作业,即会做的题肯定不做,在脑海里把解题方法过一遍;不会做的,老老实实地做。大道至简,与拼积木一样,复杂的题都是由简单的题排列组合的,我会拿起笔来写写画画。再回首,隔一段时间把看过或做过的作业尤其是不会做的或难做的题进行温习……国画讲究神形兼备,把做作业当作形似、看作业就是神似,看作业与做作业结合,紧张的考前学习就变成画画的艺术。
考前的时间很金贵。有些人把锻炼时间挤出来学习,欲速则不达,过于紧张的学习、中途不休息,头昏脑涨导致事倍功半、效率下降。我的家与学校离得不远,步行十多分钟就够了,如果骑自行车那会更快。我选择每天早起,然后走路到学校锻炼,后再开始晨读。一日三餐,我都从学校一路与同学说说笑笑地走回家吃饭,晚自习回家时如果旁边没人,我就边走边唱歌。如此往返的快走锻炼,让自己头脑得到休息。与打仗一样,放一枪换一个地方,有室内与室外、自己家与同学家、学校与公园等多个地点,交换空间学习。
在紧张的学习中,我采取文科与理科交换学习的方法,前一段时间学数学,后一段时间就学英语,接着换成历史之类。学习内容、环境的不断变化,让自己始终觉得有新鲜感。学习方式也在变,既有一个人静静地学习,也有与大伙儿一起结伴学习,通过头脑风暴共同探讨分享……彼此交流沟通,在激烈的讨论中碰撞出智慧火花,这也是共赢的好方法。
高考前的头脑要简单、坚持。简单,就是要接受现实、从现在做起。有些人想得多、做得少,老是在吃“后悔药”,最后陷入“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吾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的循环。坚持,就是要持之以恒。如果今天很努力、学习18个小时;明天放松,学习4个小时;后天放弃,除了睡觉就是玩……大起大落、三天打鱼两天晒网,还不如日积月累、每天坚持学习10个小时,涓涓细泉、汇成江河。
平时与战时一个样,把每次模拟考试当作高考,让自己的实战水平不断提高。在模拟考试时遇到难题不要慌张,心情变乱变坏,肯定会让自己有一定程度失忆,分析力和判断力大打折扣。建议采取灵活机动方式,绕过难关,暂时放一放,把容易做的题先完成,尔后再回过头来攻坚克难。否则,时间分配不科学,花了大量的时间解难题,而会做的题最终来不及完成,该得的分没有拿下也是得不偿失的。
不少家庭把高考考生当作“大熊猫”,全家小心翼翼、轻手轻脚,可是不少孩子还是会把学习的糟乱心绪带回家,把坏心情怪罪于家人,这就不对喽!不以成败论英雄,无论高考成绩如何,全家平静祥和是很重要的。
青春是奋斗的,一起向未来、男生女生向前冲。有远大理想抱负的莘莘学子要在高考的大舞台充分展示才华、交出满意答卷,让自己的学习生涯更出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