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不良广告也应管一管


□ 蔡庆阳

前不久,一位老年朋友在手机上看到一则广告“扫码领红包”的信息,便扫了这个二维码,没想到却陷入了“连环套”,商家先是要求填写个人详细信息,所谓的“红包”只能购买商家商品时,才能兑换,手机上几乎每天都能接收到商家推出的广告,这位朋友想投诉后却找不到这家手机广告的源头。

时下,随着互联网的迅速发展,手机作为一种新型媒体的应用价值也日益凸现。不少商家开发了二维码、小程序等进行手机广告宣传,与传统媒体广告相比,手机广告不仅覆盖人群广、传播成本较低,达到极为快捷地传播信息,而且能够精确地跟踪和分析消费者的相关数据,实现精准推送信息,开展营销活动。近年来,一些商家也借助手机广告的形式,他们在手机上推送小程序、二维码等,一些不明真相的消费者,特别是老年人,受到商家的诱导误扫后,轻则进入商家吸引流量的“连环套”,成为推介商家产品的免费“小广播”,重则泄露个人隐私信息,甚至被骗取钱财。

这种手机上的广告“牛皮癣”,由于有着很强的隐蔽性和流动性,成为消费者维权的痛点和难点。那么,应如何有效治理这种借助新型业态滋生的乱象呢?笔者以为,有关部门应采取有力措施,及时铲除手机上的不良广告存在的条件和土壤。要全链条打击,由监管部门牵头,督促商家等认真履行职责,真实发布信息,并通过对手机上的不良广告顺藤摸瓜,摸清其运作模式和规律,对参与其中的商家和人员,根据其违法程度进行相应的惩戒,斩断“黑手”,形成震慑,让手机不良广告无处藏身。要通过报纸、电视、微信公众号等媒体平台加大宣传力度,引导消费者擦亮眼睛,莫轻易相信手机上的不良广告。遇到手机上的“牛皮癣”后要保持理性,不轻易扫码,受到不法侵害后,要及时向监管部门举报,维护自身权益,努力形成“老鼠过街,人人喊打”的氛围,共同营造齐抓共管的治理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