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姑田游大龙

□罗卫宏 文/图
连城县姑田镇的“游大龙”闻名遐迩,素有“姑田大龙甲天下”和“天下第一龙”之称。姑田游大龙有400多年历史,写入吉尼斯世界纪录,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是客家民俗文化中的瑰宝。
龙是中华民族的“图腾”,是司云布雨的神灵,下可潜于渊、上可腾于天、行有从云雷电。龙的出现,是天下太平的征兆,中国人逢年过节都要举行舞龙灯、祭龙王、赛龙舟等与龙有关的喜庆活动,祈盼风调雨顺、国泰民安、丰衣足食。宋《梦粱录》中记述:“元宵之夜……草缚成龙,用青幕遮草上,密置灯烛万盏,望之蜿蜿如双龙之状。”清道光《沪城岁事》记载:“游手环竹箔作笼状,蒙以绤,绘龙鳞于上,有首有尾,下承以木柄旋舞。”当今盛世,每年新春的姑田游大龙,数百节的大龙,高大而威猛,吞云吐雾、威震山河;腾挪起伏,活灵活现,见首不见尾,场面壮观,让人叹为观止。
据考证,下堡村邓屋八世祖邓应出任潮州府检校,明万历年,其弟邓恭子孙到潮州探亲,看到舞龙,兴叹不已,便将龙画成图样带回姑田仿制,次年正月十四晚在邓屋、中堡、厚洋等村落间开始游龙,当时制作的龙偏小偏短,直径只有0.4米左右,长度只有20多节。清代至民国年间,姑田有12条大龙,形成了中堡的龙“长得好”,华坑的龙“高得好”,下堡的龙“画得好”,城兜的龙“抬得好”的特色。清乾隆年间,龙的高度、宽度基本定型:大龙每节都安在一块木板上,称为龙板,龙板的两头凿有洞,节与节之间用竹竿做成2米长的龙棍穿插洞中将龙连接,龙棍下端放在牛皮制成的插袋里,这样才能擎起出游,举过头顶足有3米多高,大龙每节由五个青壮年轮流抬举游动,而硕大龙头由三个人擎着、一个人前面看路、四个人用绳子从四方拉住,方可平稳前行,出游时神铳引路,配以锣鼓,十番音乐,或蜿蜒于乡间村野,或穿行于大街小巷,,气势宏大,场面壮观,所到之处,家家门前燃松明、点香烛、摆果茶、放爆竹,迎接“龙降人间”。姑田大龙的制作工艺共有备龙板、选龙骨、扎龙骨、裁纸、裱龙身、画龙、调色上色、题字装灯八个流程;游龙流程为查修龙路、祭龙、点睛、接龙、游龙、盘龙、挤龙、烧龙等。
游龙成为团结友谊的纽带:擎龙有多姓合擎一条龙的,如同兄弟一般,从未发生过宗派械斗,特别是中堡的华、江二姓,逐年游龙上交下接,若江姓出龙,游龙头、龙尾一行人必须持几把铳、香、纸、炮,两对大龙烛,到华姓总祠去烧香、放铳、放炮,表示敬意;若华姓出龙,礼尚往来照例回敬。弘扬民间艺术:传承制龙艺术,竹篾制扎大龙骨架,外糊裱宣纸,画上龙鳞和云彩,技艺代代相传;培养书画人才,民间画家、诗人、书法家的作品如楹联、诗词书画及剪纸等在五彩斑斓的龙身上发挥得淋漓尽致;展示民间音乐:游龙在队列之前的鼓首乐;前场负责锣鼓乐,后场负责丝竹乐的队伍和打击乐器演奏为主的锣鼓。全民健身增强体质:擎龙时全身都参与,要求迈开桩步,气沉丹田,双腿稳健,是一项极好的体育锻炼。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对绿水青山的保护,创造了生生不息的毛竹资源,成为制作大龙的主要材料并生产出高品质的宣纸,创造了“金姑田”的辉煌,成为姑田的特色和支柱产业。
游龙祈求国泰民安,姑田游大龙,铳声震耳,鞭炮齐鸣,笙歌阵阵,烟花漫空,火树银花,万头攒动,人声鼎沸,呈现一派繁荣祥瑞、盛世升平的辉煌景象。游大龙结合各种仪式,祭拜掌握司云布雨神灵的大龙,祈盼来年风调雨顺,人丁兴旺。擎龙时,每节由五个青壮年轮流抬举游动,上百节的大龙需要近千个壮劳力,人丁越旺,龙越长。
1991年,姑田游大龙参加龙岩“山茶花”节,“一夜龙游天下晓,三声铳响九州知”,在龙岩的外宾把姑田大龙的雄姿拍成录像带到海外播放,引起轰动。姑田游大龙把时代精神与传统文化结合在一起,诠释了开拓进取、自强不息、艰苦奋斗、爱国爱乡、团结协作的客家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