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放大
- 缩小
- 默认
陈屋村美丽行

图为陈屋村石拱桥。
□徐维群 文/图
行走已成为生活的一部分,记得这么一句话:“人,要么读书,要么旅行,身体和灵魂必须有一个在路上。”我愿意带上灵魂走在路上,去看蓝天、碧水、村庄,去体味人情美、世间好。
今天目的地上杭溪口,起由是看望厦门回老家的老同事张老师。他老家多次来过,客家人的好客随时端上来,吃过丰盛午餐,张老师陪同并亲自开车载我们去陈屋村。
溪口有丰富的红色文化。从坑口到大洋坝,往前是陈屋村、苏前村,这一路与虎岗交界,是中央红色交通线延伸长汀、瑞金后在上杭的重要路段。从溪口驱车5公里,经大洋坝到陈屋村村口,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体积硕大的长方形四层高楼,张老师说这就是福兴楼,红军医院旧址。山林环抱,水宽田阔,如此风水宝地,农耕文明时代才可能养育村庄富足民众,也是苏区红色医院存续的重要物质基础吧。
走入福兴楼,被它盛大高昂的气势震到了,或许只有永定高陂的遗经楼可以比肩。“福兴楼”,建于清乾隆年间(1780年),四合院四层土木结构,占地面积1560平方米,建筑面积5848平方米。楼中布局平稳,结构对称,过道相连,有4个楼梯与走廊,126个厅间,确实是个容量巨大的建筑。楼内水井比平时看见的大。望着阳光下闪耀着光芒的门窗、楼角,想象这样的房子里不知道曾经住过多少人,那种鸡犬相闻、锅碗瓢盆的生活场面该是多么热闹,有浓浓的烟火气呢。没有人介绍,因此不知楼主是谁,住过多少人,如何建造的,如此豪华版的建筑,瞧木料便知是富足之村了。
这里还是闽西红军医院旧址。1930年10月,闽西红军医院从小池迁至陈屋村,医生有10余人,看护员有20多人,设在陈屋村一年多的时间,救治了红军伤病员5000余人,楼里布置了红军医院的历史展。这么多房屋,这么宽敞的厅堂,还有这么好的山水,空气清新,客家人的草药良汤,绝对是很好的疗养地。当地客家百姓为革命奉献出了一方天地和一份力量。
穿过木长廊,我们往河边去,一幅山水田园的画卷徐徐展开。水流清清,三桥飞架,沿着石头河堤走了一圈,百姓也称这里为“云水谣”,也就是山水如画之意了。河边俩小姑娘正在戏水,拿着小网兜抓鱼,鱼儿啊你有那么乖么?让我眼前也闪过儿时玩耍的穿越画面,那时候的孩子们课余节假时间不是上山去,就是河边溜田里跑,快乐像小鸟,大自然才是最丰富的课堂。
最美的标志性景观必定是河上的三座桥。村庄之美,在河;河流之美,在水;水之美,在桥。这三座石拱桥不古老,建于20世纪七八十年代,但简洁质朴,桥身秀丽,像是美丽村姑,天生丽质不需雕饰。最喜欢的是中间这座三拱石桥,水面如镜,桥下有石头小径,惹我们也在那跳跃,孩子般喜悦。桥头有株神奇的“双榕抱樟”,树荫遮盖桥上下。巨樟长在古榕中间,根节盘绕,枝叶相交,岁月累积,二树合一,分不清哪是樟哪是榕,也不知道先有樟还是先有榕,此时有写诗的冲动,这里是编织美丽乡村爱情故事的地方。风中双树呢喃,河水伴奏,诉说着自然万物对大地的深情……
喜欢陈屋村质朴的美,老屋的墙基,梯田的石埂,都向我透露着信息,这是古老的村庄,从福兴楼建于清乾隆四十五年(1780)也可知一二。客家人南迁,筚路蓝缕,陈屋村有陈、魏、傅、龚四姓,他们的祖先寻找到繁衍生息的家园,世代子孙又用勤劳的双手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地耕耘着。在一屋后山前的田间里,我看见山色层染、屋瓦闪光,几个农人地里忙碌,还有拖拉机的身影,好一幅农耕图。
要回了,走过木长廊,几位老人坐那晒太阳,看见我很亲切地用上杭客家话招呼,阿妹子,哪里来,在哪打工呢,我好开心用永定客家话回答说,我系永定人,龙岩打工。再见,韵味十足的陈屋村,我还会来,因为她的人文美、生态美、人情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