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梅净心


一剪禅梅净慈寺。

□李莉 文/图

隆冬时节,净慈寺的粉梅应时而开。

净慈寺在龙岩天马山之半山,四周乔木参天,幽静俊秀。净慈之名既有绝尘离俗、平心净气之意,又含慈悲为怀、普度众生之情。宋代诗人杨万里的《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二首》中的净慈寺在杭州西湖,与名声大噪的灵隐寺并为西湖南北两大古刹。可见,净慈之名佛缘深厚。

许是受祖母的言传身教,我对佛堂庙宇总怀有敬畏之心。即是到佛院赏梅,也斋戒一日,沐浴素衣,方敢踏入净地。翌日清晨,捎上果品步行登山,才到寺门外的石阶下就已闻到阵阵的梅香。因来得早,寺院里格外安静,正适合赏梅。

两排粉梅错错落落从正门一直延伸到里门和正殿,颇具气度。淡淡的粉梅掩映在黄墙梵语之中,梅枝遒劲,造型各异,别有禅意。登临高处,俯瞰寺院全景,粉梅点缀,薄雾轻笼,伴着由远及近的晨钟,眼前的景色宛若极乐仙境。这淡淡的粉梅,多一分即艳俗,少一分却寡淡,恰如其分与寺院的庄严相合,与清静的佛心相仿,那缕缕梅香又与悠悠檀香相融,此高远意境绝对是凡俗之地的梅花所不能及的。

一路偶遇几位寺僧十分亲和,引路指点。寺门口的梅林里,一位年轻寺僧摆了香案,点支檀香,煮了白茶,正悠闲品茶。见我经过便邀请同赏,我正想小憩,便与之攀谈起来。这寺僧去年佛学院毕业后就来此修行,住在梅林旁的禅房。看着这片梅林从枝繁叶茂到梅开朵朵,一个季节的轮回,一次生命的绽放,也陪伴了他参悟佛法的每日。他见我不像香客,定是来赏梅的,我笑语:是与这梅花有缘,每年来赏,但今年更有缘坐在梅下品茶。相谈甚欢,坐了许久方才离去。

阳光柔和地洒在梅林间,梅影倒映在香案上,檀香袅袅,花瓣纷落,此情此景让我抛却凡尘,静享这难得的清净。佛门有清规戒律,非等闲之辈可入,但佛学禅语中确有许多精妙之语值得我们细想彻悟。唐代高僧黄檗禅师的《上堂开示颂》中“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一句寓意深刻,励人心志。明代憨山德清禅师的“到处随缘延岁月,终身安分度时光”,劝导世人调养心性。遇事读这些禅诗梵语,从中悟道,心中定会柳暗花明,心性平和。

赏梅半日,收获良多。不仅有眼前之花景,更有心中之感悟。寺院静开之梅,不如公园景区之梅让人趋之若鹜,却另有禅意。宋代诗人陆游《卜算子·咏梅》中的梅花不就是在断桥边寂寞开,虽孤芳自赏,又遭百花嫉妒,却依旧凌寒绽放,清香如故!正如这净慈寺的梅花,静静地开在梵音里,无须太多的赞美,自是禅梅,自能净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