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瑶下,魅力瑶下!



□记者 王传龙 王仰华 蔡添高 蓝明丰 文/图


在永定区古竹乡,有那么一个地方,总能让外出游子魂牵梦绕,它就是素有“天上瑶池,地上瑶下”之称的瑶下村。



美丽瑶下

瑶下村因古时建有碗窑,盛产瓷器,故名为窑下。因“窑”与“瑶”同音,窑下村恰好坐落在相传神仙聚集之地——佛教名山南华山下,故后人称之为“瑶下”。


瑶下村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地形东西狭、南北宽,总面积约3.5平方千米。境内山多田少,四面环山,一水东流。此水上游支干流,分别源于古通凹和岩背蜈蚣形岗,流至村头汇合后,穿村、绕南、折东,在樟树潭注入金丰溪。


瑶下山川秀丽,风景优美,村有“瑶下八景”:水流东甲、南华胜地、纱帽天降、响石屏风、三盏渔灯、双松鹤宿、雄鹅跃水、鲤鱼上滩。


相传村水东流,便是水流东甲,必定地灵人杰。


南华胜地位于离村南海拔600多米高山上的茂林修竹之中,在坐南向北的悬崖峭壁之上,自下而上,古寺建有三座庙塔,逐级分布,素由僧人管理,幽静清新,凉爽宜人,是游览和避暑胜地,亦是前人攻读的好地方。清朝村里廪贡生赓祖公(1797-1865),当时在此看书,著书立说,号称“南华山人”,在最高处佛塔石壁上尚有“山人看书处”石刻遗迹。


村中建有东昌楼、泰成楼、泰和楼、永兴楼、嘉兴楼等5座大圆楼,人称“五朵金花”。还有较小的土楼房众多,或圆或方,鳞次栉比的房屋和清溪绿竹相映成趣。



瑶下村由于土质优越,村民大多以种植烤烟为主,其次是红柿生产,每年盛产红柿几十万斤,大部分加工成红柿饼。


瑶下还是著名的“斗笠之村”,村中出产的斗笠品质上乘,晴天遮阳雨天挡雨,具有大小适中、轻便通风和价格便宜等优点,因而瑶下斗笠深受群众青


睐,畅销各大市场,产品质量誉满乡间。在一段时间内,凡有加工斗笠的家庭,都有了一笔不菲的收入,改善了生活。如今,瑶下斗笠编制技术已列入龙岩市“非遗”。


烤烟、红柿、斗笠等特色产业带来一定的收入,人们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农民的生活富裕了,村民的素质提高了,民风淳厚、山清水秀的瑶下越来越美。



乡村振兴

近年来,瑶下村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结合村里实际,发挥人文和资源等优势,致力打造“乡村旅游+特色田园综合体”。


2018年,瑶下村被授予省级乡村振兴试点示范村称号。借此良机,村里大力开展乡村振兴工作,持续推进乡村振兴项目,各项经济社会事业全面健康发展。近两年来累计投入550万元,完成村道硬化、路灯更换等16个项目,村庄面貌焕然一新。


新修建的村口至南华山旅游风景区栈道,把村庄与南华山旅游景区连通起来,发展佛缘朝圣旅游。“在瑶下村,我们重点打造了‘南华八景’‘瑶下八景’,大力发展特色农家乐和精品民宿,乡村旅游越来越红火。”古竹乡党委书记江櫼说。


乡村治理成效显著,瑶下村先后被评为“福建省生态村”、“首届永定十大美丽乡村”、“省级森林村庄”、永定区“四带六村”示范村、“第十二届福建省文明村”,入选第五批中国传统村落保护名录。



“我们将充分利用南华山景区辐射效应及村内现有资源发展乡村旅游,大力发展特色农业产业,做强农家乐,推广观光采摘。”新当选的村党支部书记兼村委会主任李佳伟是个很有想法的“90后”,1月10日上午,他告诉我们:“下一步,我们将探索引入资本开发村内‘五朵金花’土楼主题民宿,利用闲置土楼打造‘党建+非遗’研学基地,以文化赋能助推新时代乡村振兴,打造‘禅意’文化旅游村庄、禅修康养片区。”


古朴、美丽的瑶下村,让人记得住乡愁,又在酝酿一场质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