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机器割稻想到的……


□ 周存

我曾是知青,近日在长汀馆前看了机器割稻后,真是感慨万千。

你参加过生产队时代的“双抢”吗?你在“赤日炎炎似火烧,野田禾稻半枯焦”的盛夏,脸朝黄土背朝天地割过稻子、插过秧吗?割稻时右手握镰者一般是两腿分开,先左弓步后右弓步依次发力。视水稻丰稔程度,一次割下5—8株稻子,用秆穰扎成一捆,置于一边,留予小孩抱到打谷桶边脱粒。一般劳力配制是割稻6—8人+抱稻2人+脱粒2人。平均每人每天割稻五分地是很“发狠”的。

那时候,地多的生产队,这种活一天得干12—14小时,连割带种的高强度劳动,往往持续三四十天。“双抢”结束,人累坏了。

这只是割稻,从溶田、育秧、拔秧、插秧、田管,包括下肥、耘田、除虫、灌溉,到收割,何等繁重?

我想起农耕文化的历史,每一次农具的改进,都带来生产力水平和效率的大发展。从旧石器到新石器的使用,从刀耕火种到田园建设;从石制农具到金属农具,从肩挑人拉到牛马等畜力的使用,再到目前的因地制宜的机械化……

历经几千年的漫长岁月,历史上的农具变革只是迈出的“一小步”,但越到后来,进步越大,效果越好。农耕工具和耕作方式的改进,推动了生产力的极大提高,既减轻农民体力负担,又大幅度提高产量,增加经济收入,这好处是显而易见的。

如今,面对现代农机解放生产力的大好局面,人们有了更多的追求。如增加乡村集体经济积累,加快美丽乡村建设,提高乡村文化品位;如进一步把农民中的老弱劳力组织起来,发展家庭小规模种植、养殖生产和多种经营,等等。

联想到前些天看到的新闻:中科院天津工业生物技术研究所首次从二氧化碳合成人造淀粉。这项革命性的发明一旦变为现实,马上颠覆大田种植淀粉类农作物的生产。水稻、麦子、玉米、高粱、各种黍米、薯类的种植,都可能成为历史。那时,农业劳力将进一步富余,农民的主业将不再是大田耕作。该做些什么?能做些什么?怎么做?……全国几亿农民一下子闲散在乡村,似乎存在一个“抢占农村创业制高点”的问题,全国从上到下的涉农部门都应该未雨绸缪地考虑这个问题。不过工业化生产淀粉还处于实验室阶段,目前还是希望把农耕机械化做得更好。

现代农耕机械化的进步,在解放生产力的优越条件下,一定还会带来整个社会更深刻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