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放大
- 缩小
- 默认
遏制电动车进楼不能一罚了之
□周继章
近日,应急管理部发布第5号令,将于2021年8月1日起实施《高层民用建筑消防安全管理规定》,其中规定,禁止在高层民用建筑公共门厅、疏散走道、楼梯间、安全出口停放电动自行车或者为电动自行车充电。
由电动车充电引发的安全事故频发。据有关报道称,2021年以来,南京地区电动车失火案件达到了71起之多,造成了难以挽回的生命和财产损失。去年,上海电动车引发火灾421起,造成20人死亡。据了解,我市也发生过多起电动车充电引发的事故。
有数据显示,电动车火灾80%发生在充电过程中,亡人火灾几乎全部发生在充电时段。所以将电动车停放在楼道充电,对整栋楼的公共安全来说,都是巨大的隐患和威胁。可为什么车主宁可冒着危害自己和他人生命的危险也要让电动车进楼?一是不少居民缺乏安全意识,缺乏公共道德,并且心存侥幸,认为“这种倒霉事轮不到我头上”;再者就是不少小区内无电动车停放区,或没有充电桩,不得不推车进楼充电,或把电池卸下带回家充电。
为此,应急管理部门明确规定:电动车在小区乱停乱充电最高罚款1万元,无疑直接提高了电动车进楼的违法成本,有助于遏制电动车进楼,很有必要。不过,也要看到,电动车进楼现象比较普遍,可以说每个小区都有可能存在,如何管理,谁来管理,处罚机制和管理能否落实到位,应该制订切实可行符合本区域的防范管理措施,应激活小区物业的劝阻和报告责任,并及时向相关部门提供电动车进楼的违法线索和证据。
事实上,保护小区公共安全,遏制电动车进楼,不能只有罚款这一招,还必须切实解决小区业主电动车停车难、充电难问题。总而言之,保护小区公共安全,遏制电动车进楼,要疏堵结合,既要处罚,也要落实小区物业责任,更要解决电动车停车难、充电难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