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光辉融进祖国的星座(下)

——记卫星发射测控专家上官世盘将军


图为上官世盘将军参观红色旧址——新罗区江山山塘兵工厂。

□ 吕庆昌

功勋辉煌书蓝天

一个皓月当空的夜晚,西昌腾云楼宾馆大厅,灯火辉煌,欢歌笑语飞出窗外。300多位中外各界人士在这里欢聚一堂,举行“亚星”发射成功庆祝宴会。中国火箭成功地把美国休斯公司的一颗卫星发射送入太空,这标志着中国的卫星事业冲出了国门,迈进国际市场,达到世界一流水平!

上官世盘笑容满面,频频举杯,与大厅里不同肤色的各国友人、各方专家相互祝贺。他在祝酒词中豪迈地说:“今天,‘亚星’的成功发射,是中国卫星事业的新起点。今后,我们还要发射更多的卫星,为世界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让我们为美好的未来干杯!”

这一天,是1990年4月7日。

由于上官世盘工作勤奋,锐意进取,业绩显著,屡建功勋,1975年,上级把他从酒泉卫星基地调到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科工委,让他在更高的层面从事中国的航天事业。此后的20多年中,他运用扎实的理论知识,结合中国国防尖端科武器发展的实际情况,充分发挥科研、协调、组织和指挥才能,创造性地成功组织多基地、多军兵种、跨国界、高度综合协同的导弹武器和人造卫星发射试验。他组织制定并实施基地发展规划,率先提出并落实航天发射测控的对外开放,实施许多看起来根本无法实施的创新项目。

他组织建成我国远洋靶场测量船(718工程)有独特的建树,工程获得全国科技进步特等奖。他不仅注重实战指挥,运筹帷幄,而且重视理论研究,总结经验,立足现实,谋划将来,他撰写了《远洋靶场测量船技术战术论证》《远洋靶场测量船建造关键技术问题的解决途径》《高精度设备在高海况船上的稳定》等著作。

在酒泉、西昌、西安和海南文昌基地和国防科工委工作的几十年中,在党和军队的培养下,他脚踏实地,勤奋工作,一步一个脚印地,逐步成长为我军杰出的现代军事技术高级专家和指挥员。他历任中国卫星发射测控系统部部长、总工程师、中国卫星测控中心副司令员、中国广播卫星公司副总裁等职务,被授予少将军衔。作为党和国家培养的第一批国防科研人才和高级试验指挥员,他参加过中国卫星领域太多的“第一”:

第一枚导弹发射;

第一枚火箭发射;

第一颗人造卫星发射;

第一次返回式卫星发射和回收;

第一次两弹(导弹、原子弹)结合发射;

第一次洲际弹道导弹太平洋发射试验;

第一颗同步通信卫星发射;

第一颗国际卫星——“亚洲一号”的发射;

……

他辉煌的业绩载入我军的卫星航天史册,他卓越的的功勋书写在祖国的蓝天!

树高千丈不忘根

“闽西的红土地养育了我,我愿为家乡、为老区人民做义工。”上官世盘将军曾多次这样说。

1995年,上官世盘将军在部队光荣退休。可他初心不移,情系老区,很快转岗到北京闽西老促会担任领导工作,并于2008年5月召开的第三届理事会上,当选为北京闽西老促会会长。从北京闽西老促会工作开始,他的工作任务发生重大转换,从研发卫星转向促进革命老区苏区经济社会的发展建设。他风趣地说:“我的阵地,从蓝天转移到了红土。”

北京闽西老促会是为龙岩老区发展建设服务的机构,从会长到理事,都由在北京工作的龙岩籍老领导、老同志、专家、学者和企业界的知名人士担任,他们在老促会工作没有任何报酬。他们热爱家乡,无私奉献,上官世盘将军就是继承这支义工队伍的人。

阵地变了,初心不改。上官将军亲力亲为、身先士卒的作风,勤俭节约、严于律己的风范没有变。我在市老促会与上官将军的接触中,有许多事让我深受教育、终生难忘。

北京闽西老促会每年都要召开一次大会,在会上会长要做工作报告。我到老促会工作后,每年都到北京参加这样的会议。我原以为上官将军做的工作报告是文秘人员起草的。

2017年,上官将军到外地出差途经龙岩回北京。在龙岩调研期间,他吩咐我们为他打印一份材料,这是一份本年度将要在北京召开的老促会理事大会的工作报告手稿。这份手稿非常特殊,这份稿子的纸张大小规格不一,它用了四个不同城市宾馆的便用笺;写字的墨水颜色不同,有蓝色、黑色,甚至有红色的;用的笔类型不同,有圆珠笔、钢笔,还有铅笔,但所有的文字都出自同一个人的笔迹。

我觉得这稿纸有点新奇,就好奇地问将军“这是谁写的?”

将军平静地说:“是我在来的路上写的呀。”

我捧着那叠特殊的沉甸甸的工作报告稿,想象着一个功勋卓著的将军,一个80多岁的高龄老人,在宾馆,在飞机上、火车上,利用休息时间,戴着老花镜埋头写作的情景,我心潮起伏,脑海中涌现出上官将军在戈壁、沙漠、海岛,在卫星基地夜以继日、一丝不苟工作的画面……

上官将军有次来龙岩开会、调研,我们考虑为了他的工作方便,按照他的级别,在宾馆为他预订了套房。但他到宾馆后就坚持要退掉套房换成普通的单间。他说:不要浪费,房间再大,一个人也只能睡一张床,单间就行了。

我对将军说:“这不算浪费,是为了便于你的工作和会见客人。你这种勤俭节约、艰苦朴素的作风,值得我们很好地学习。”

上官将军笑着说:“现在龙岩的条件非常好了,算不上艰苦朴素。要说艰苦,那时我在酒泉卫星基地的时候才是艰苦……现在我们的条件好了,但勤俭的作风还是应该保持的,特别是我们的山区老区,目前有的乡村还不是太富裕。”

上官将军在北京闽西老促会任会长以后,每年都回家乡开展调查研究。他深入基层,进村入户,了解革命基点村群众的生产、生活情况,龙岩市七个县(市、区)的许多乡村都留下将军的足迹。他每次调研,不仅开座谈会,听取汇报,查看资料,而且还深入到田间、地头、山上、车间,与干部、党员、群众、工人一起商量农业生产、产品加工、运输、营销方式和脱贫致富的途径等。他每到一处革命遗址,总要详细了解当地的革命历史,并宣讲红军精神。有一次,他在长汀中复村的红军桥上,讲到红军扩红的时候,心情格外激动,说“现在参军要体检,当年扩红就是让年轻人过来往这里一站,达到这个高度就行了,就这么一点高就参军了,恐怕只有十四五岁,就去上战场了!我们的江山就是靠他们打下来的啊!”

有一年,他到一个偏远的基点村调研,看到群众生活还很艰苦,吃饭穿衣还比较困难,禁不住流下了眼泪。他说:“我们必须努力工作,扎扎实实为老区人民办实事、办好事,让他们早日走出贫困,进入小康,否则,我们就对不起革命老区这片红色的土地,对不起养育我们的父老乡亲,更对不起那些为新中国的建立而牺牲的革命先烈!”

他回到北京后,把回乡调研的情况写成专题调研报告。报告中既总结了老区农村建设发展取得的成果和经验,又如实反映了存在的问题和困难,还提出了改变农村面貌、推进小康建设的若干条建议和意见。他与北京闽西老促会的同志们一起带着报告到中央的相关部委汇报工作、反映情况。在上官将军主持北京闽西老促会的10多年中,通过他们的协调、推动,国家交通、水利、林业等部委对龙岩老区的交通设施、农村基础建设、村民的住房和饮水安全等方面给予了大力支持,出台多项扶持政策,帮助引进60多个项目,争取了大批资金,开通了海西号龙岩直达北京的专线列车,加快全市各县(市、区)之间高速公路的建设,建成了连城军民两用机场等重大建设项目。

在几十年的工作生涯中,上官将军始终铭记自己来自人民,始终牢记党的宗旨。在一次下乡调研座谈会上,乡亲们由衷地赞扬上官将军,上官将军深情地说:“龙岩是我的家乡,我生长在这片红土地上,是老区人民养育了我,我永远不能忘记家乡的父老乡亲和这片红土地对我的养育之恩,我应该为家乡、为老区建设出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