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在才溪》观后感


□ 廖志添

最新上线的电影《毛泽东在才溪》,再现了一代伟人毛泽东1930年代深入上杭县才溪乡开展调查研究的足迹。整部影片,由一个才溪老党员——苦笋嬷令伟人牵挂,带出了一串串故事。

梦想与现实,就有了影片的首尾呼应。影片开头是梦中惊醒——枪林弹雨中,苦笋嬷两个当红军的儿子孔庆福、孔庆禄挥着红旗前赴后继、壮烈牺牲。“不能让孔家成为绝姓,苦笋嬷唯一活着的儿子孔庆寿不能再当红军、上战场。”毛泽东再三向才溪乡苏维埃政府卓主席强调。此事有没有落实呢?梦中追问,就有了伟人毛主席三到才溪的行动。影片的结尾是会场现实——在中华苏维埃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议召开前,苦笋嬷作为上杭才溪代表团成员之一,与江西兴国县长冈乡代表一起,受到毛泽东、周恩来等领导的集体接见。会议在全体人员合唱雄壮的《国际歌》声中开始。

此时的苦笋嬷,已经失去三个儿子。苦去甘来,表面上是一个家庭丢掉了,实质上换来了更多家庭的幸福。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闽西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艰苦卓绝、奋斗不息,1920年代以来闽西土地革命成果直到新中国建立前夕一直保持巩固,有着全国著名的“二十年红旗不倒”的神奇。里表如一,在苦笋嬷的脸上以及心里荡漾着灿烂的笑容。

首尾呼应还不够,必须有过程才不落空。影片中,涉及毛主席对苦笋嬷的众多关心。如,不断地向才溪乡苏维埃卓主席追问苦笋嬷仅存的第三个儿子孔庆寿去处,没想到是半推半就的答复。又如,向红军团政委逼问孔庆寿的情况,又是支支吾吾的回话。当获悉革命觉悟高的孔庆寿不顾众人阻拦赶到江西参加红军之后,为了更好地保护他,被安排在相对安全的团部,但还是发生了意外、付出了生命代价……毛泽东到烈士家慰问,把孔庆寿送给母亲的断梳换成新梳,为苦笋嬷梳头。梳断情不断,苦笋嬷尽管眼睛看不清,但是内心明白、理想信念坚定。如果是从个别家庭看,好像是才溪乡的孔姓家庭断了根,打土豪分田地,众多家庭得到实惠,革命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大大激发,实际上是更多的家庭即最广大的人民群众坚强地站起来了。

正与反,围绕着苦笋嬷的家庭就有了更多的人物塑造。正面人物,有着首尾呼应、中途衔接的老党员苦笋嬷等先进和进步人士。反面人物,有贪污受贿的原赤卫队长叛变投敌、与国民党军连长带领一群匪徒要祸害革命,被才溪女英雄三“莲”之一的“大刀妹”制止,叛徒得到惩罚。中间人物,蛮牛最终思想转变、觉悟提高,主动报名参加红军。在此基础上,还有一些小故事为影片添亮彩——毛泽东到老乡家用餐时,把好吃的留给一群孩子;年龄受限制,但写字画画等宣传能力突出的儿童团长五羊子积极要求参加红军,最后得到批准;一字定乾坤,毛泽东把“衰坑村”改为“发坑村”,受到群众拥护。正是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才溪乡成为扩红模范,在战场上基本打光的红军“才溪连”迅速重建。

《毛泽东在才溪》影片的启发多多。苦笋嬷的“苦”在于舍小家顾大家,闽西众多觉悟的革命先辈以少数家庭的牺牲换来更多人家的幸福,把苦变成了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