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坝行


本版插图:王耀辉

□钟兆云

西藏东部昌都市边坝县,是福建省龙岩市和漳州市的对口援建县。不久前,笔者跟随福建省文艺家采风团,长驱三千多公里到来。

立马4810米的巴里拉山,听呼呼劲风唱着天籁,一种超凡脱俗的感觉犹如妙手回春,立时就把长途带来的倦意和不适驱散开去。顺风下坡,车子就像长了翅膀似的,飞在一片彩色的大草原边上,整个身心都在翱翔。

草原的山背藏着仙女湖。看见山,跑死马,我们跟着援藏干部爬山,不知不觉就远远落在身后。闲谈中,边坝县委领导情不自禁地伸出了大拇指,说他们初来乍到,有的还要抱着氧气瓶工作,却勇于向极限挑战,一年下来登高山如履平地。在4400米的草甸上,我和援藏干部李琦并排躺在蓝天白云下,看雪猪跑,望雄鹰飞。谈及此行使命,他说,当年红军长征经过藏区时何等艰险,但他们怀着崇高的理想信念,取得了伟大胜利,眼下众志成城的脱贫攻坚战就是一次新长征,援藏干部要发挥先遣队和突击队的作用,不敢掉以轻心啊。他的感慨系之,传递出了人类挑战极限将有的新故事,人是要有一点精神的,精神才能导引出诗和远方。

山麓下几处低矮的土屋木房前,高垒起一墙的牛粪。站在房前的女主人记得帮她一起拾牛粪的援藏干部,想来也该记得我们和她照相时留下的幽默:当年红军长征经过藏区时,把牛粪屋称作“黄金屋”呢,你住在黄金屋里,也可以叫发“粪”图“墙”。女主人开心地笑了,笑声透露了她和家人的安居乐业。

在昌都星罗棋布的草原中,这处草原也许并不特别,却因她的名字“雄扎拉驿站”,以及路边简易门楼前的对联“闽藏情缘一家亲,漳龙共筑小康梦”,而成为我的记忆。就近进村做客百姓家,夫妻俩以最美的笑容捧上最香的酥油茶,听他们自豪地介绍儿子毕业于河北师大,看他们家居的装饰和供奉的领袖照,可见藏族同胞对中国共产党的向心力。万物皆有灵,在援藏干部们流过血淌过汗的地方,连村支书家的宠物狗金毛都能感知汉族干部们的善心,不仅一路陪同家访,还掌握着步骤,领头当向导,带我们参观福建援建的居民小区和福建广场。沾了“福”气的何止是这个草原的四周呢,只怕边坝边得不能再边的地方,该也都深深浅浅地烙下了福建漳(州)龙(岩)的元素。

有了共产党的贴心领导,有了援藏干部的大爱种福,藏族群众可以不再像老祖宗那样轻今生重来世,好事坏事、生老病死都听天由命了,他们认定援藏干部带来的就是边坝藏语意思中的“吉祥光辉”。

曾几何时,群众患病后是否去医院,都得向寺庙“问卦”,听从喇嘛决定。一位援藏医生亲历过一件无法忘怀之事:一位胎位不正的藏族产妇问卦后,避不过命运的安排,直至疼痛大出血,经援藏医生苦口婆心劝说,才同意坐上救护车,却失去了最佳抢救机会,一尸两命的惨剧中,她的家人却丝毫没有怨天尤人,告别医院时还再三致谢。

大骨节病是藏区比较突出的地方病,很多病患者对此习以为常,听天由命,坚韧地熬着,情非得已才考虑求医,事先却还得“问卦”。援藏干部对此情高度关注,不厌其烦地上门做工作,联系医院,还陪同多位病患者到昌都乃至北京治疗。这些获得新生的同胞,命运的流转是最好的现身说法,他们向援藏干部献上洁白的哈达,借歌声表白一生的真情:“遇上你是我的缘。”广种福田的援藏干部只道是平常,热情对唱“守望你是我的歌”。

人心自古就是最大的政治!争得了人心,再大的阻力也都将迎刃而解、一往无前!

时至今日,纯朴的百姓虽然还少不了绕墙一周周摸转经筒,三步一拜地踏上漫长的朝圣路,有的还把辛苦种青稞、卖牦牛所得大多捐给寺庙,却也越来越多地理解了幸福在当下的意义和中国梦的美好,越来越多的人们为此和援藏干部成了无话不谈的朋友。

在边坝见到的第一位闽西援藏乡亲,是漳平市副市长陈良斌,进藏后担任县委副书记。他已没法来为我们采风团献哈达,只能带病在房间里工作。边坝副县长洛松向我“补遗”了一件令他泪目之事。陈良斌卧病两周,还念念不忘脱贫攻坚项目推进,天天都要亲自过问,有时还一瘸一拐地来现场。按理说五十不再援藏,但我在边坝却遇到了一位不按常规“出牌”的武平同乡干部、十方镇财政所所长林健华,还再三说自己没有感人事迹,既然援藏,就理所当然要尽所能,尽最大力来为当地做些好事实事,来完成人生的一次体验和洗礼。县委宣传部女部长卓拥深情地说,援藏干部们日月可鉴的初心和使命,潜移默化地影响着藏族本地干部。

边坝如其名,美好而浪漫,藏在深闺人未识的三色湖,简直是世外桃源,是上帝遗落在凡间的珍藏。未至此地,实乃今生憾事也,醉美其间,缱绻行不足,每个人都可以成为诗人、画家、摄影家。一路快乐相随的藏族年轻司机次加,在湖边草地上无拘无束地打滚、翻筋斗,这情景能不是锦上添花?我又一次看到了风景中的最美人心。

边坝之夜在锅庄的欢腾中开启后,我读到了援藏博士张志祥副县长进藏之初所作《援藏赴边抒怀》,开篇是“闽旗东指,八闽贤良,含章继志,瑞庭扬帆”,尾句是“壮哉康巴,美兮边坝,吉祥光辉,再谱华章”,字里行间莫不饱含一份浓得化不开的情结。那晚,我和本次采风团团长、闽西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词作家卢伟耀(芦苇)开窗对月聊,他灵感上头,哼哼几句,未成曲调先有情。后来对照他一气呵成的歌词《边坝的夜》,总觉得与那晚他的喃喃哼唱有几分相似:“夜色那么蓝,蓝色的海洋,飘着飘着,白云成了白帆,举头东南望,一轮弯月亮,望着望着,弯月就模糊了。苍穹之下的层峦叠嶂,越看越像我熟悉的海浪,摇曳灯下的那个身影,越来越清晰是亲人的脸庞。边坝的夜说长不长,一千个思念之后,他乡即故乡。边坝的月啊洒下银光,陪伴着我迎接明天灿烂的太阳。”

在边坝两日,我们再驱车奔赴昌都时,采风团已非原班人马。一位成员因高原反应造成严重肺气肿,不得不就地留下挂瓶治疗,并就近先行回闽。短短时间内就出此险情,三年又当如何?见到昌都市委副书记、常务副市长魏东(率队进藏前任龙岩市委常委、组织部长),听他的深情讲述,更是全面了解到,他麾下“闽九援”(福建第九批援藏队)每一位战友都有赞不尽的初心和使命啊。摇曳灯下,望着他那张被晒成小麦肤色般的脸,我不由地想起芦苇昨夜创作的歌词里那句“他乡即故乡”。

百年一轮回,边坝的草原和日夜依旧,再看时藏区百姓已从听天由命妥妥地转为安身立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