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坊古道”斜阳里


□张自贤 文/图

深秋时节,一个天气清朗、秋光辉映的下午,我们一行头顶杲杲秋阳,沐浴飒飒金风,聆听林间啁啾,在山野田畴逡巡,前往武平县武东镇五坊村了解山垅田的耕作、种植和开发情况。

黄昏,带路的村干部提出抄近路赶回镇政府,缘此,我有幸邂逅被称作“汀州大道”的五坊古道。在村干部的引领下,从腾岽岭山脚下的水田边出发,走过一段曲折迂回的田埂路,踏上铺展于丛林之中的石砌路。路两边生长着茂密的松树、木荷、乌桕、柞树等各种乔木,还有许多篁竹、芜箕、芭芒、蕨类等矮生植物,形成高低错落的植物群落,簇拥在山道周围的高坡上。夕阳的余晖透过树叶的间隙投射下来,在林樾间形成斑驳陆离的光影,掩映在石砌路残缺的路面上,给人苍凉凄清的意象。或许是地域荒僻、人迹罕至的原因,石头上长满了湿滑的青苔,空气中散发出树叶霉腐的气息。我们喘着粗重的呼吸,在蜿蜒的山道上攀缘,不一会儿,额上沁出了一层细密的汗珠。然而,当看到山野间树木葱茏、藤萝披拂、丹枫似火、层林尽染的美丽景致时,所有的烦恼都在顷刻间烟消云散。

我们沿着幽暗逼仄的石砌路,徜徉在苍莽的大山之中。有人兴奋地打起了悠长的呼哨,吓得灌木丛中的几只小鸟,张开翅膀“扑腾”飞起。同行的村干部则饶有兴致地向我们说起这条古道的来历、变迁和各种奇闻轶事。

据考证,所谓的“五坊古道”,古时又称“汀州大道”,这是一条从武平县城东出发,经礤头、牛子岌到武东的陈埔、黄铺、川坊、五坊,然后进入上杭县境内,再由上杭县通往汀州府的主要陆路通道。这条古道在武平县境内总长约30公里,沿途跨越三个乡(镇)的十几个村庄。其中,现存最完整的一段石砌路,位于武东镇五坊村的腾岽岭,全部由不规则的块石垒砌而成,全长大约500米,随着逶迤曲折的山势向上延伸。在当时落后的社会经济条件下,这样的道路已经达到相当的规模。

“汀州路上石崖崖,走过几多石子路。哎呀,心肝妹!着烂几多烂草鞋。”我似乎听到一曲缠绵悱恻的山歌,在连绵起伏的山岭间回荡,诉说悲苦的命运,蕴含缱绻的情怀。是啊,可以想见,在这条“上州下府”的通衢大道上,无论是士农工商,还是行脚挑夫,多少人在这条石砌路上步履匆匆,来来往往。他们走南闯北,背井离乡,栉风沐雨,风餐露宿,在世道人间艰难跋涉。

我从想象中回过神来,发觉已经到了“狐狸凹”的山顶上。夕阳映照的余晖中,孤傲地肃立着一座飞檐翘角的旧亭子,古朴而苍凉。我看见亭子两边的石砌门框上,各镶嵌着一块石匾,四周饰以浮雕花卉图案,石匾上阴刻着“樾荫亭”三个大字。亭子里的中梁上,用浓墨书写“大清光绪贰拾柒年岁次辛丑仲冬月众姓立”字样,可见这座亭子始建于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该亭坐南朝北、砖木混合、硬山顶抬梁式木制构架。西侧墙壁内镶嵌“建造樾荫亭题捐诸公位碑”,其中注明这座茶亭为中正区的义民百姓所募建。在山野之间兴建茶亭,让过往的人们有一个休憩的场所,避免风吹日晒雨淋的窘境,是一件荫功积德、造福民众的大善事,自然得到世人的赞誉和推崇。

我站在山脚下的公路边上,回望蜿蜒曲折的五坊古道,感慨万千。由于现代交通事业迅猛发展,以往人员往来密集的五坊古道,早已失却往日的繁华,遗落一派荒凉冷清的景象。然而,五坊古道所蕴含的历史价值和人文精神,却值得我们认真地去发现、挖掘、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