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汀河田露湖村——

画好“三幅画” 让村民吃上“生态饭”


□ 记者 蔡添高 通讯员 刘晓淦

“头顶大日头、脚踩砂孤头、三餐番薯头”,这句谚语描写的是长汀县河田镇露湖村村民过往的生活写照。以前,这里是一穷二白的村庄,水土流失现象严重、村民生活水平捉襟见肘……12月5日,记者走进露湖村,看到的却是一派繁荣富足的景象,这个省级乡村振兴试点村处处呈现出勃勃生机与澎湃活力。

近年来,露湖村始终将乡村振兴二十字方针作为行动指南,结合村情实际,多措并举、精准施策,以党建引领,构建“党组织—党代表—党员—群众”工作链条,让党旗在乡村振兴第一线高高飘扬。2019年,露湖村入选全国乡村振兴优秀案例、被列为省级乡村振兴试点村、市级人居环境整治试点村,2020年1月被列入国家森林乡村。

画好“生态画”,“火焰山”成了“绿满山”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作为水土保持科教园所在村,露湖村深化党建引领,切实发挥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引导党员、群众牢记习近平总书记“进则全胜,不进则退”的要求,传承和发扬“滴水穿石,人一我十”长汀精神,以党建引领持续推进水土流失的精准治理、深层治理。治理之前的土地是一片荒漠景象,治理之后的土地是一片盎然生机。

当然,水土流失的治理离不开植树。为了完成水土流失的治理任务,驻闽官兵奔赴露湖,以党员示范,群众跟随模式开展植树活动。军拥民,民拥军,植树活动中军民鱼水一家亲的融洽氛围温暖人心。

除此之外,露湖村完成前后环境的转变,还得益于近年来创新“等高草灌带”治理方法,大力推广“草、牧、沼、果(菜)”生态开发治理模式。在科学有效的治理模式之下,全村共治理水土流失面积7818亩,占水土流失总面积的86.3%,森林覆盖率达79%。露湖村的这幅“生态画,实现了村庄从“火焰山”到“绿满山”的蜕变。

画好“产业画”,美了环境富了百姓

除了让乡村拥有“生态美”,还要让乡村的人民拥有“生活美”。

美好生活需要依靠产业支撑,需要依靠口袋富足。基于水土流失治理成果,露湖村采取“村集体+党员+贫困户”模式,打造以黄花远志为主的林下经济种植示范园,种植黄花远志165亩,有力带动贫困户18户增收,预计每亩产值可达9000元;“口袋有粮,心中不慌”,物质生活富足了,贫困户的日子就幸福了。

除了种植园产业,露湖村还因地制宜打造了许多致富路子。包括引进三寸莲,高效利用,打造“莲鱼共养”基地,亩产收益可达4000元;打造千亩板栗生态绿色示范园,园区年产值260万元,既治理水土流失又提高经济效益;利用现代化大棚,建设火龙果采摘基地,种植火龙果120亩,每亩收益可达6000元。

村民致富有门路,“面子““里子”都兼顾。露湖村的这幅“产业画“,实现了“绿满山”到“花果山”的转变,实现了村民和村集体经济的双增收,不仅要“生态美”,还要“百姓富”,这才是乡村振兴的真正内涵。

画好“文明画”,提升乡风文明增强村民幸福感

物质生活跟得上,现代文明不能忘。

露湖村也非常注重文明生活的建构,在推动社风民风向上向善中以党员优先作表率,抓作为。人居环境的构建是文明生活的重要方面,党员引导村民,带头拆除危旧房、废旧猪栏,村民积极参与村庄清洁事务,自发拆除“空心房”,为破旧房屋按照“三统一”(统一层高、统一风格、统一立面)要求进行拆除重建。

在党员和村民的通力合作下,农村卫生习惯显著提升,人居环境整治取得明显成效;另外,文明生活还包括道德素质、村规民约的完善。

党员志愿服务队伍带头采取经济联动、文化联享、好事联办等举措,开展乡村文明教育。乡村文明教育要确保到户到人,对此露湖村建立了完善的文明教育机制。包括完善村规民约、建立道德评议会、红白理事会、村民议事会、禁毒禁赌会制度等,引导乡村红白喜事简办等文明之风。

除此之外,他们还积极开展“五好家庭”评选,培育良好家风。露湖村的这幅“文明画“,提升了群众幸福指数和文明素养,乡风文明持续向好,文明新风入脑入心。

露湖村绘制的这幅“生态画”“产业画”“文明画”,不仅是一个奋斗的起点,还是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写照。下一步,露湖村将继续在上级党委、政府的带领下,紧抓政策机遇,把打赢脱贫攻坚战与乡村振兴战略紧密结合起来,以梦为马、乘风破浪,打造一个有温度的“水溢露湖·生态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