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养殖富农家

——我市农村利用特色资源发展生态养殖见闻


□ 通讯员 章辰汶

近日,笔者随团参加“网络扶贫公益行暨脱贫振兴看闽西”活动,前往上杭、长汀、武平等县的乡村,了解当地民众是如何通过自己勤劳的双手在绿水青山中发展生态养殖,助力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依托红色资源 发展贵妃鸡养殖

上杭县古田镇苏家坡村,因“树槐堂”“鸿玉堂”“主席洞”三处红色遗址而广为人知。而离村落不远处便是雷金荣的贵妃鸡养殖场,“我们这里紧挨着红色旅游景点,为此,我们专门开设了游客体验区,以红色旅游带动产业发展。”老雷说。为了科学养鸡,老雷特地把阿云AI请进山里,部署了养殖管理、视频监控、环控监测等系统,一边“指挥”鸡舍,一边指导养殖户。

自己致富还不够,雷金荣还带动了周边8个乡镇423户贫困户参与贵妃鸡养殖。罗江炜是步云乡马坊村村民,多年前的一次中风,让他落下残疾,而妻子又长年患病,他一人要挑起生活和生产两个担子。2018年,罗叔跟着老雷学起了养鸡。现在,罗叔年入10万不成问题,老两口也搬进了二层新居,日子过得红火。

废弃矿山上建起生态养殖场

位于长汀县河田镇芦竹村的兰秀养鸡场,依山而建,放眼望去满眼是绿,焕发着勃勃生机,养殖场内满山的河田鸡,它们或飞上枝头休息,或在地下追逐玩耍,每只鸡毛色锃亮,长势非常好。谁能想到,这里过去是寸草不生、水土流失严重的稀土矿废弃场,是一片寸草不生的“火焰山”。而让绿色“赶跑”贫穷的人,正是这些鸡的主人、芦竹村养鸡大户蓝晓红。

水土流失治理,“进则全胜,不进则退”。2006年,蓝晓红承包下芦竹村的500亩荒山,在此“绣绿”,累计种下桂花、毛竹、罗汉松、红豆杉等苗木1万余株。蓝大姐说“有草的地方,鸡都养得漂亮又好吃。”通过轮养养殖,兰秀养鸡场不仅成为发展经济与建设生态为一体的省级示范农场,还带动周边12户贫困户脱贫致富,部分贫困户养殖规模甚至超过了4000羽。

深化林改成果 发展林下养殖

武平县万安镇捷文村是全国林改策源地,也是全国第一本新版林权证的诞生地。村民钟乃平有着13年林下养殖象洞鸡的经验,去年,他光卖象洞鸡就赚了8万多元,今年到目前也已赚了6万元左右。“以前靠砍伐林木维持生计,一天也就赚七八十元。后来,我们意识到靠砍树赚钱不能长久,自主转型发展林下经济,利用林改时分到的40多亩林地,开始探索林下种植、养殖。”老钟说。

57岁的钟乃平还跟上时代潮流,学会了用智能手机在网上售卖象洞鸡。原先他的象洞鸡只能卖到县城和厦门,如今不仅卖到了福州,还卖到了江西等其他省份。由于林下养殖的象洞鸡不仅毛发色泽好,肉质比较有嚼劲,品质高比较受欢迎,销售渠道又宽广,老钟的生意蒸蒸日上,从最开始的50羽发展到了而今上万羽的规模,日子越过越红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