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山有美食
□ 林东祥
武平县中堡镇梧地村,海拔较高,枕山而建,错落有致,因为大山东西走向,故民居大都坐北面南,光照充足,村民皆为连姓。据说他们的上祖原来居住在广东某处低洼地方,常遭水患,故数百年前一路北往,终于选择高山腹地繁衍安居。
大山从来不会亏待善待它的人,村民在桃花源般的仙境中乐天知命,自给自足,虽不富裕,但温饱无忧,无疑是幸福指数非常高的。大山是个宝,年年岁岁,奉献各种山珍,飞禽走兽,草木菁华,特别是出产的红菇品种尤佳,而勤劳的村民依托丰厚的大山养殖的象洞鸡年出栏几十万羽,优质的风味跨州过省,各地食客倍加赞誉。
听闻该地的豆腐用一种特别的植物作为卤水点化而成,品味极佳,我们慕名探访。豆腐坊主连仲钦已经84岁了,他说,他经营豆腐已经30多年了,1990年代前,村里原来有四五家豆腐坊,因为村民外出谋生者多,村民在家不足三成,现村里只剩下他一家。一块豆腐的价钱也从8分、2角、5角、8角到现在的1元,原先原料都是村民自产的大豆,一格(甲)豆腐只需两斤三两左右,如今的都是商品豆,一格要3斤。他每天打10格,供应3个村。我们要见识一下那神奇的植物,他叫儿媳上山采一些回来,这种植物被称为“甜叶子”,他的儿媳叫我们尝尝树叶的味道,细细咀嚼,果然微甜。我们用植物识别对比软件“识花君”,学名是“山矾”,也不知道对不对。
老连介绍说,“甜叶子”的作用跟石膏相同,但因为是天然植物,食客无须担忧食用豆腐会得结石病,在周边村庄很受欢迎。
“甜叶子”一次采一大把(30—40斤),鲜叶马上下锅煮汤,然后沥去杂质待凉后就可以作为“卤水”使用,而他们不必天天去采鲜叶,生成豆腐后过滤的水仍可以作为第二天的“卤水”使用,他一般采一次叶可以用半个月。
听说我们了解传统的美食制作技艺,有个40岁左右的阿姨名称兰满连,也热烈地参与到话题中。她平时在县城开小食店,巧手制作簸箕粄和黄米粄深受食客青睐,她介绍了黄米粄的加工方法。先是烧灰,在干净空旷地燃烧叶柴取灰,燃烧时尽量让枝叶烧匀;滤灰,过滤的布要紧密,一般选用豆腐帕,为了更细腻的口感,豆腐帕要垫上两张土纸;浸米,先是大米冷水浸透,捏之柔软,滤液清亮(粳米和糯米比例一般是3比2或者4比1),洗干净的大米然后用草灰水浸;再来就是磨浆,草灰浸后的熟米磨成浆,再熟浆,铁锅洗刷干净,冷锅下油,文火慢热,米浆倒入锅内搅拌均匀,粄浆慢慢缩水成为粄团;最后是蒸粄,根据不同食用需要把粄团用蒸笼放锅中蒸熟。这样精心制作的黄米粄清新透亮,诱人食欲。
大山是慷慨的,春夏有野芹、苦斋,秋冬有各种菇菌,一年到头各种笋品带着自然的芬芳登上村民餐桌,绿色天然的美味在山民的舌尖激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