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城培田
传承活态文脉 文旅融合发展
□通讯员 黄水林
7月27日,走进连城培田这座有着“客家庄园”“民间故宫”之美誉的“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只见三五成群的游客在古街穿行、古宅流连,无不为古村精致的建筑、精湛的工艺、浓郁的客家人文气息所叹服。
有着800余年历史的培田村,保存着30余幢“九厅十八井”格局的高堂华屋、21座宗祠,其中,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25处、省级文保单位28处,组成了约7万平方米的古建筑群无声诉说着历史的厚重,是一座活的农耕文明的宝库、耕读文明的活化石。
近年来,培田古村落在保护、开发、利用中,秉承文化兴村理念,深入挖掘深厚的文化资源,传承客家“孝悌为本,耕读传家”的传统与“业继治平”、“开拓进取”的精神,文旅融合推进乡村振兴。
政府主导,复兴乡土文明
在培田古村,施工人员对千米古街沿途的道路、边沟、古宅进行修缮施工,加快推进培田古村落综合提升项目的实施。
据了解,该项目总投资1.7亿元,主要建设内容包括培田传统村落基础设施提升工程、沿河花海游步道、环古村游步道、“一溪两岸”滨水生态活力休闲景观、古民居房屋立面改造、人居环境综合整治、老化线路改造提升、业态培育工程、垃圾和污水处理提升改造、宣和药膳体验中心、区域生态旅游停车场等。
21年前,培田村开始了古民居保护开发之路。但古村落面积宽,需维修的古建筑多,如何筹措保护所需的大笔资金?
连城发挥政府主导作用,紧紧抓住中央支持老区、苏区发展的契机,积极争取上级资金扶持,先后投入4亿元多元用于培田古民居保护开发,改造提升景区。紧紧抓住培田入选中国传统村落保护利用项目首批实施名单,用好中央财政在文物维修、“三防”、保护展示等方面给予的重点倾斜,对官厅、大夫第、进士第等重点文物实施维修。每年用于文物保护的投入不低于当年景区经营性收入的20%。发挥文旅、供电、电信、交通等部门的主观能动性,争取“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专项维修资金,对古村落实施“三线下地”,规划建设旅游公路……
培田古村落的古建筑权属都是老百姓的,如果没有老百姓的支持,保护与开发寸步难行。如何让老百姓支持古村落的保护与开发,让群众在其中得实惠、有利益是核心问题。
为了让村民从旅游发展中切实得到实惠,调动村民保护古村落的积极性,该县组织召开厅堂业主、党员代表、村民代表、老干部代表座谈会,民主投票选举产生厅堂代表,组成培田古民居保护与开发理事会,授权理事会代表全村与旅游管理部门签订保护与开发合作协议,约定按培田门票年税后实际收入的25%—28%支付给理事会,再分配给各厅堂和全村群众,用于村民的医保补助、养老金、奖助学金和村里开展民俗文化体育活动、祭祖拜图等开支。
同时,为了更好地保护古民居,宣和乡在远离古村的地方,规划建设绿化美化完善、文化休闲实施齐备的新村,并用以奖代补的方式,引导半数居民迁至新村发展民宿、旅游业,改变古村人口拥挤的状况。
活态传承,文旅融合兴村
多年来,在对古民居进行保护修缮的同时,当地持续探索开发之路,不断破题活态传承。
“一开始,培田旅游只是简单的观光式、一次性游览,游客来得少也留不住。随着开发的深入,我们意识到游客来培田不光是看建筑,还要感受建筑背后的历史、民俗文化,体验自然和人文交融的独特风情。”宣和乡党委书记罗輝群说。
思路一变天地宽。除了观光旅游,近年来,以参观古建筑、学习客家耕读文化、体验非遗项目、了解红色历史等为内容的培田研学产品走俏旅游市场,省内外研学团队纷至沓来,每年研学游客达1万多人次,研学也成为当地主打的旅游品牌。“当前,培田研学教育基地项目建设正在推进,将建成客家‘九厅十八井’建筑文化体验区、客家楹联文化体验馆、客家农耕生活体验项目、客家风情文艺演出体验馆等,丰富和完善研学旅游产品。”罗輝群介绍道。
旅游拳头产品不止一个。“春耕夏耘率天下,五谷丰登太平秋”,2012年起,每到春季,一场盛事都会在培田村上演——春耕节,插秧、捉鱼、剪纸、舂糍粑……各类春耕民俗体验活动唤起了游客浓浓的乡愁。依托古民居资源,先后引进一批具有资质和经验的经营业主,先后开发出一批以“似续堂”“锄田山房”“香叙”等为代表的特色民宿,大大提高了古村的游客接待能力和留客率。
与此同时,培田村以党建为引领,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党员带头示范,带领村民、帮扶贫困户开家庭旅馆、经营农家乐、加工土特产、发展生态种养、开发文旅产品,在乡村旅游产业链上实现脱贫致富,实现文化兴村。像百花农家,通过接待游客用餐、销售土特产,年营收超过100万元,并带动3个贫困户实现稳定脱贫。
如今的培田村,开始从纯粹以建筑为主的单体观光旅游向观光、研学、体验、康养等多元化的旅游目的地转变。2019年,培田古村落门票收入319万余元,同比增长13.46%;接待游客18万余人次,同比增长15.79%,被评为“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和福建省首批金牌旅游村、四星级乡村旅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