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平交警:

创新道路交通治理 “独角戏”变“大合唱”


□通讯员 张菡珏 李晓玲

“一盔一带”安全守护行动如何守护乡村和园区?集镇道路如何根治交通乱象顽疾?如何以“明灯精神”积极建设警营文化,凝聚交警队伍的创造力和战斗力?7月22日,笔者深入武平县公安局交警大队进行探访。

近年来,武平县公安局交警大队切实加强法治政府建设的过程中,不断完善“政府主导、权责一致、部门齐抓、分工协作、综合治理”的联动协调机制,创新道路交通安全综合整治模式,保障全县交通安全形势平稳向好。今年1-6月,该县辖区道路交通事故四项指数三降一升,未发生较大及以上道路交通安全事故。

警企联动,“一盔一带”守护安全

岩前镇是武平县的交通、经济重镇和人口大镇,也是武平出入广东的主要关口。近年来,随着岩前镇的发展,机动车拥有量急剧增多,交通安全形势日趋复杂。全镇仅大型货车就有856辆,占全县总量的81.2%。近年来,随着村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厂区职工选择购置摩托车作为上下班的代步工具,无牌无证驾驶摩托车电动车、驾驶摩托车电动车不戴安全头盔等交通违法行为突出,交通安全隐患逐渐显现。

为真正实现“高高兴兴上班 平平安安回家”的目标,武平县岩前高新区某电路有限公司曾多次与相关部门商讨,决定将员工驾驶摩托车电动车未戴安全头盔列入员工新入职培训内容,并签订协议,规定企业员工驾驶摩托车电动车未戴安全头盔者一次乐捐50元,由保安、行政人员负责监督登记违规人员名单并每天公示通报。

“你好,女士,你的头盔忘戴了”在保安的提醒下,员工王女士下意识地摸了摸头:“不好意思,今天出门走得急,忘记佩戴头盔了,感谢提醒,这次是我大意,我自愿乐捐。”说完王女士从兜里掏出50元塞进了募捐箱。

据了解,自厂规厂纪制定以来,共公示通报违规人员15名,乐捐的钱全部用于做慈善活动,回报社会。目前,某电路有限公司在职员工500余名,头盔佩戴率达100%。

治理顽疾,加大人财物投入

“家里就剩我一个劳动力,年纪大了干不了重活,政府能安排我在这里安全劝导,还有工资拿,对我来说就很好了。” 贫困户刘德贵告诉笔者。2018年以来,在武平国省道沿线重要劝导站总能看到这样一群身穿黄色背心的交通安全劝导员,正热情地向过往群众宣传交通安全知识,劝导村民摩托车要佩戴安全头盔,横过街道要走斑马线。

这支特殊的劝导队伍成员全部由贫困户组成,今年49岁的贫困户刘德贵,是十方镇高梧村村民,家里有常年需要服药的母亲和妻子需要照顾,生活的重担全压在他一人身上,加上无一技之长,几乎闲在家里。2018年1月,在乡镇道安办的推荐下刘德贵参加了安全劝导员培训。培训合格后上岗。

截至目前,武平共创建交通安全劝导站209个,聘请交通安全劝导员209名,创建率达100%。为发挥劝导成效,全县在辖区国省道沿线重要劝导站,设立公益性劝导岗位65个,由贫困户担任交通安全劝导员,每人每月1280元,享受五险。

“这极大地解决了重要劝导站劝导员的工资补贴,确保了人员稳定和劝导员的积极性,在有效预防农村道路交通事故的同时,还解决了部分贫困人员的就业问题,助力精准扶贫!”武平县公安局交警大队大队长王占强介绍说。

同时,针对国道205线岩前路段交通事故死亡人数所占比例大幅上升等问题,许仁贵副县长带领相关部门领导多次深入岩前镇进行交通安全调研,通过多部门反复讨论研究,最终制定了在复杂路口前进行中心隔离栏的措施,岩前镇这种投入小、成效明显的做法迅速在全县效仿,目前全县十方、永平、城厢、万安等乡镇均在复杂路口设置了中心隔离,对预防道路交通事故起到积极的作用。

文化兴警,夯实法治队伍基础

警营文化是公安工作的生命线,是警察队伍的灵魂所在。武平县公安交警大队以“明灯精神”为主题,以红黄绿三色交通信号为标识,红色寓意为红心向党、赤心为民、政治见警,黄色寓意为清风正气、警钟长鸣、从严治警,绿色寓意为优质服务、文明法治、和谐交通。

今年3月份,一位阿婆神色匆匆地来到武平公安交警大队值班室求助:称自己的手提包落在了万安来县城的班车上,里面的手机、现金、身份证、医保卡等物品一并丢失了。了解这一情况后,值班民辅警立即联系武平某公司请求协助,几经周转,终于找回了阿婆的手提包;今年5月份,在武平交警摩托车科目四考场内,一考生中暑险些昏厥,监考民警及现场工作人员及时将该考生扶出场外,并用警车送医。

今年6月份,一场突如其来的暴雨,让武平整个城区措手不及,“小黄人”再度在朋友圈中刷屏,交警岩前中队接到警情在双坊村有一三轮车落水,接警后岩前中队迅速出警,与群众一同搭起“人力拖车”合力将落水的三轮车从受淹的农田中“拉”回路面,得到了群众的好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