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全完善干部考核评价机制的思考和建议
今年上半年,中办印发《党政领导干部考核工作条例》,对干部考核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组织部门承担的考评任务日益繁重。这几年,各地结合实际探索了一些行之有效的考核评价办法,在识别、考察、培养、选拔、任用干部等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但同时,考核内容难以量化、考核方式单一、考核结果得不到合理运用等问题仍然不同程度存在,影响了干部干事创业的积极性。针对上述现象,要坚持以问题为导向,在实践中健全完善干部考核评价机制,不断提高干部考核工作的质量和水平,真正把好干部选出来、用起来,为推进闽西高质量发展落实赶超提供坚强组织保障和人才支撑。
1.树立鲜明的考核评价导向。把信念坚定、为民服务、勤政务实、敢于担当、清正廉洁的好干部标准贯穿干部考核工作始终,强化干部考核的导向作用。坚持把政治标准放在首位;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坚持事业为上、人岗相适。
2.建立科学的考核评价体系。
一是细化考核内容。注重体现地区、部门、岗位差异,根据不同类型考核对象,合理设置可衡量、可比较、能定责、可追责的考核指标,实现量体裁衣,增强考核的科学性、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加大量化考核方式运用,对适合量化的内容全部采用指标化设计,合理确定分值和权重,最大限度地减少考核评价过程中的自由裁量权。
二是注重平时考核。坚持日常考核与年度考核相结合,把日常考核作为年度考核的事实依据,让两者相互补充、相互印证,使考评更科学、更具体。
三是突出实效业绩。把市委市政府重大决策部署、经济社会发展等中心任务转化为实绩指标,突出对打好三大攻坚战、推进产业发展项目建设、保障和改善民生等工作的考核。深化一线考核干部,结合开展新时代新担心新作为“大督查大落实”工作,深入基层、项目和急难险重工作一线,通过实地考察、重点走访和随机暗访等方式,近距离了解掌握干部履职担当情况。
四是拓宽考核渠道。经常性、近距离、有原则地接触干部,走进干部工作圈、生活圈、社交圈,多渠道、多层次、多角度考察识别干部。比如,在干部动议前,将考核触角延伸到“八小时外”,到考察对象所在社区、支部和家庭等实地调查走访,全面了解考察对象的现实表现。探索公众评议制度,对直接与企业、群众打交道的干部,在一定范围内听取公众意见。
五是加强信息化建设。充分运用互联网技术和信息化手段开展考核,提高考核工作质量和效率。比如,研究开发集干部信息采集、传输和处理于一体的综合集成系统,汇集组织人事、纪检监察、综治等相关部门信息,打破信息孤岛,“一人一档”搭建干部信息档案,并加强统计监测和数据综合评估,精准分析评判干部综合能力。
3.建立规范的人事相宜制度。一切从事业出发,破除论资排辈、平衡照顾等观念,以事择人、依岗选人,让合适的人做合适的事。
一是强化精准识人。探索运用资历、学历、经历、能力、公信力、性格张力“六力(历)评判法”,对干部精准画像,为精准科学选人用人提供基础。
二是突出专业考评。将能力要求与实绩考核有机结合,进一步细化专业化能力的具体标准,客观评价干部的专业能力。
三是坚持依岗选人。让干部在工作岗位上各得其位、各尽所能、各施其能。
4.建立完善的考用结合机制。更加紧密地把考评结果与干部任用、绩效评定、职级晋升等结合起来,充分发挥考核的“指挥棒”和“风向标”作用,激发和调动广大干部干事创业的积极性。
一是以考核改进工作。采取谈心谈话等方式,及时把考核结果及考核了解到的有关情况向干部反馈,并督促干部对照反馈问题,明确努力方向,制定整改措施,不断提升工作水平。对于领导班子成员的考核情况,探索实行民主测评结果适时适度公开和考核情况在一定范围通报制度,接受公众的评议和监督。
二是以考核推进能上能下。发挥考核的基础性作为,把考核结果作为调整和使用干部的重要依据。对于年度考核连续多年评为优秀等次的干部,在提拔使用时优先考虑。对于不担当、不作为、慢作为、乱作为或不适宜担任现职的干部,用好职务与职级并行政策,将其调离领导岗位,让干部能上能下成为常态。
三是以考核强化绩效奖惩。将干部考核结果与单位内部二级绩效、平安综治、文明单位等奖金发放相挂钩,在物质激励上进一步拉开差距,防止干与不干、干多干少、干好干坏一个样,让干事者得实惠。
四是以考核加强干部培养。按照“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根据考核反映出的问题,采取调训、轮岗、挂职等方式,加强对干部的理论培训和锻炼培育,帮助干部提升综合素质。比如:结合年度考核结果,有计划地将干部选派到企业、基层和项目一线挂职锻炼,积极推进市与县乡干部双向挂职、市直单位内部科室交流等制度,让干部在多岗位历练中加快成长。
五是以考核推进容错纠错。坚持事业为上、实事求是、依纪依法、容纠并举原则,历史全面地考核评价干部。对因工作过失、非故意失职渎职等非主观原因造成失误而受处分的干部,在处分影响期满后,通过考核达到纠错目的的,应用则用、不受影响,切实调动和保护干部的积极性。
干部队伍专业化建设组
钟海峰 张伟明 廖进 岳绍峰 钟凌艳 李冰 雷文 赖桂和 蓝雨琴 吕观荣 江晓 黄和 范泽华 曾柏涵 江禄全 汤钦洪 池秀云 黄华章 华逸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