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西南三年游击战争的启示
闽西南军政委员会成立旧址(赤寨村) 戴贵煌 摄
■苏豪东
闽西南三年游击战争,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土地革命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革命斗争史上写下了光辉的篇章。
1938年2月27日,新四军第二支队官兵及各界代表和当地群众共6000余人,在龙岩白土(今新罗东肖)广场上举行北上抗日誓师大会。那天,闽西的群众扶老携幼,夹道相送。
谁能想到,三年前,这里曾是“无不焚之屋,无不伐之树,无不杀之壮丁”的白色恐怖绝地;谁又能想到,这支衣衫褴褛、平均每人不足十发子弹的游击队,竟在十万敌军铁壁合围中,撑起了南方八省游击战争最稳固的一片天空。
苏区沦陷与生死抉择
1934年10月,中央红军主力长征,国民党调集十万兵力扑向闽西南。福建省委执行“左”倾路线,在长汀四都山硬拼决战,4000余名红军将士几乎全军覆没。地主“返乡团”跟在国民党军后面,以“茅草过火、石头过刀、人要换种”的凶残,三个月内烧毁村庄500余个,杀害群众10万余人。永定、上杭、龙岩的河谷里,血水染红江水,焦土连绵数百里。
然而,就在“黑云压城城欲摧”的关头,张鼎丞带领战士们,带着步枪和土造手榴弹,穿过敌军重重封锁线,回到家乡永定溪南。他对群众和战士们说:“党中央和主力红军仍然存在,我们大家要同心合力,在这南方共同把一角天撑起来。”一句话,点燃了闽西的希望。
战略转折与组织再造
1935年4月,永定赤寨大山深处,闽西南军政委员会成立。张鼎丞任主席,邓子恢管财政兼民运,谭震林掌军事,方方任政治部主任。会议做出决定:
第一,摒弃大兵团正规战,实行“分散游击、群众游击”的新方针;第二,划分岩连宁、岩南漳、永东三大作战分区,部队化整为零,独立作战;第三,确立“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的生死契约。
赤寨会议像一盏灯,把即将熄灭的火种重新拢成熊熊烈焰。会后,1000多名红军游击队员背负枪支、米袋、文件,向深山突围。没有人送行,没有人擂鼓,只有山风掠过竹林,发出沙沙的回应。
“围剿”中的生存奇迹
1935年夏至1936年春,国民党发动两次“清剿”。敌军在永定金砂周围筑炮楼200多座,龙岩白土镇10里弹丸之地设碉堡70余座,漳龙公路沿线“五里一堡、十里一楼”。敌人实行“计口售粮、计口售盐”,妄图把游击队困死。
在最艰难的日子里,红军以野菜、野果充饥,周围的村民们付出巨大牺牲保护红军。上杭妇女梁大妈为了掩护闽西南军政委员会副主席谭震林,在敌人派兵杀害她的儿子和丈夫后,仍然一声不吭,保护了谭震林的安全。此后,她十几年如一日地为游击队送情报,做联络和掩护工作。上杭14岁的少年黄章太,为了掩护游击队伤员撤离而遭捕,宁死不屈最后英勇牺牲。
千百万群众的血肉长城,让游击队度过了“饿得肠子打结、冻得脚趾发黑”的至暗时刻。1937年,闽西红军奇迹般地恢复到3000余人,不仅在原龙岩、上杭、永定、平和、漳平、连城、宁洋等县保持老的游击区,并且还发展了华安、南靖和广东大埔等县的新游击区,成为南方八省保存最完整、发展最迅速的一支武装。
山地游击的闽西创造
闽西南沟壑纵横,峰峦叠嶂。红军把地形化作最大盟友,创造出“散兵群”“竹子战”“赶圩袭击”“狗吠为号”等一整套山地游击战法:
散兵群——三五人一组,昼伏夜出,打一枪换一个地方,17名战士曾击溃敌军一个连;竹子战——把毛竹削尖埋在路上,用热油淋后点燃,迟滞敌人搜山;赶圩袭击——利用农村圩日,化装成樵夫、货郎混入圩场,击毙叛徒、夺取物资后迅速撤入密林;狗吠为号——夜间行动,犬吠几声代表敌情,既防叛徒又通消息。
1935年,国民党李默庵部吹嘘游击队已被消灭。为了打压他的嚣张气焰,红八团奇袭龙岩陆军医院,缴获大量战利品,自身无一伤亡,让敌人束手无策。穷苦百姓听说红军游击队打龙岩城这一喜讯,一传十,十传百,极大地鼓舞了群众,坚定了胜利的信心。
从抗日反蒋到联蒋抗日
1936年12月西安事变爆发,闽西南军政委员会得悉消息,连夜在上杭双髻山召开会议。面对“十年血债、一朝握手”的情感关卡,张鼎丞用“两兄弟打老虎”的比喻说服大家:“我们不能因为这份伤恨,而丢掉团结抗日这个关系民族存亡的大局啊!”
1937年1月,闽西南军政委员会发布一系列文件,提出“停止没收地主土地,停止打土豪筹款,除正当自卫外停止一切军事行动”,率先举起“闽西南人民抗日义勇军”大旗。闽西南军政委员会发起的抗日合作运动,赢得了闽西各界人士和广大群众的支持,在闽西造成了一股强大的抗日救亡的声势
经过艰难谈判,1937年7月29日,邓子恢、谢育才与国民党粤军代表练惕生在龙岩商会签署停战协议。随后2000余名游击健儿整编为新四军第二支队,张鼎丞任司令员,谭震林任副司令员。1938年3月,在闽西群众的欢送下他们踏上北上抗日征途,闽西南三年游击战争至此胜利结束。
四大贡献与三大精神
1937年,在闽西坚持游击战争的方方赴延安向党中央汇报,毛泽东深情地说:“你们坚持了三年游击战争,保留了这么多干部,保留和发展了部队,保留了20万亩土地(指土地革命时分给农民的土地),保卫了苏区广大群众的利益,这是伟大的胜利!”主席还特别嘱托:“你回去问候张鼎丞、邓子恢、谭震林各位同志。你告诉他们,你们三年苦斗有很大的功绩。”
闽西南三年游击战争的胜利,为党、为人民、为民族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战略上,钳制国民党军十万之众,掩护中央红军长征;政治上,保存了闽西苏区20万亩土地革命成果,全国唯一;军事上,锻炼出3000余名铁骨战士,成为抗日劲旅;组织上,锤炼了张鼎丞、邓子恢、谭震林等一代革命家,培养了方方、魏金水、伍洪祥等闽西子弟。
闽西南三年游击战争还凝铸了三大精神:坚定信念——“天不会塌,党还在”的磐石信仰;依靠群众——“山不断、水不断、军民情谊永不断”的血肉长城;实事求是——“赤寨会议”敢于否定“左”倾、敢于战略创新的思想路线。
(作者单位:中共龙岩市委党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