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兰亭


罗桥德

草木葳蕤,烟岚轻拢。怀着憧憬与敬仰,我循着书圣的足迹,穿过绍兴城郊的林荫道,踏上寻访兰亭的旅程。

车子缓缓驶入会稽山麓,远山如黛,树木葱茏。偶尔几声鸟鸣划破山林的寂静,清脆婉转,为这静谧的景致平添几分灵动。

转过一道弯,一泓清池忽现眼前。几只白鹅悠游水面,时而曲颈向天,时而低首拨水,对游人的到来浑然不觉。这便是传说中的“鹅池”了。池畔立一石碑,上书“鹅池”二字,相传为王羲之与王献之父子合笔。细观之,“鹅”字飘逸如云,“池”字丰润似水,虽风格各异,却浑然天成,令人叹服。

转过几重竹影,便至曲水流觞处。一条蜿蜒的小溪穿林而过,溪水清澈见底,沙石可辨。阳光透过新叶,洒下斑驳的光影,溪水载着零落的花瓣,轻轻打着旋儿向前流淌。微风拂过,枝叶簌簌作响,仿佛在低语永和九年那场醉人的雅集。当年,王羲之与谢安、孙绰等四十一位名士列坐溪畔,将盛酒的羽觞置于水中,任其漂流。觞止于谁前,谁便须即兴赋诗,否则罚酒三杯。酒酣耳热之际,众人共作诗三十七首,而王羲之乘兴挥毫,写下了那篇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的《兰亭集序》。其字清逸洒脱,如行云流水,将当时的欢愉与人生感怀尽付笔墨之间。

我坐在溪边的石块上,指尖轻触流水,凉意沁人。闭目遐思,仿佛穿越千年,看见那一日的天朗气清,惠风和畅;听见王羲之的朗朗笑声,目睹他泼墨挥毫的潇洒身影。岁月如流,千载倏忽而过,但东晋文人的风雅与才情,却永远浸润着这片土地,历久弥新。

御碑亭内,康熙手书的“兰亭”二字虽经风雨剥蚀,却仍透着一股雄浑之气。碑阴刻有乾隆的诗文,祖孙二人隔空对话,足见帝王之家对文人雅趣的追慕。

走过一座廊桥,便是兰亭博物馆。甫一入内,浓郁的墨香便扑面而来。馆中陈列着自唐以降历代名家临摹的《兰亭集序》。欧阳询的劲健、颜真卿的浑厚、柳公权的挺拔;苏轼的洒脱、黄庭坚的奇崛、米芾的恣肆;赵孟頫的典雅、董其昌的清隽......各家风格迥异,却皆以己之笔,诠释着书圣的神韵。有的如铁画银钩,刚劲有力;有的似清风拂柳,飘逸灵动;有的则古朴含蓄,蕴藉深沉。虽非真迹,却皆为艺术瑰宝,令人驻足凝神,久久不忍离去。

除《兰亭序》摹本外,馆内还展有历代书法佳作。或大气磅礴,或精致婉约;或端庄严谨,或狂放不羁。每一幅作品背后,皆是书家毕生的心血与追求。驻足其间,仿佛能听见他们与笔墨的对话,感受到他们对传统的坚守与创新。

作为一名书法爱好者,面对这些传世之作,心中不禁涌起深深的感动与自豪。感动于前人对艺术的虔诚,自豪于中华文化的绵延不绝。书法不仅是笔墨技巧,更是心性的修炼、情感的流淌。王羲之能成“书圣”,不仅因其“临池学书,池水尽墨”的勤奋,更因他博采众长而自成一格。他师法前人,却不囿于前人;精研古法,却能超脱古法,终以“飘若浮云,矫若惊龙”的独特风神,开创行书新境。

习书多年,我深知书法之路漫长而艰辛。初学时,也曾豪情满怀,购碑帖、备笔墨,立志练就一手好字。然而不久便因琐事懈怠,三日打鱼两日晒网,终无寸进。年岁渐长,方悟书法非为炫技,实为修心。于是重拾笔墨,在横竖撇捺间寻找内心的安宁。每当看到自己的字稍有进步,便觉所有坚持皆值得。

不觉已是日暮时分。回望兰亭,亭台楼阁掩映在苍翠之中,夕阳为它们镀上一层金色的光晕。此行不仅是一次文化的寻根,更是一场心灵的涤荡。兰亭的风雅、兰亭的墨韵,已深深镌刻在我心中。

回到住处,展开新购的《兰亭集序》摹本,白日的景象又浮现眼前:白鹅曲颈、流觞曲水、墨迹千年......忽然明白,书法不仅是纸上的艺术,更是一种生命的姿态。从今往后,愿以笔墨为伴,在浮躁的世界里守住一份宁静。或许终此一生,我也难成大家,但至少可以做一个真诚的习书者,不负此番兰亭之行。

窗外,华灯初上。一阵微风掠过,摹本上的墨香幽幽散开,仿佛千年兰亭的余韵,仍在轻轻流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