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放大
- 缩小
- 默认
为满足养老服务需求,我市——
依托基层医疗机构 健全养老服务体系
■龙媒体记者 刘菲菲 通讯员 麻小洁
随着我市人口老龄化趋势日益明显,老年群体对医疗卫生与生活照料的双重需求日益凸显。如何破解“养老机构缺医疗、医疗机构缺养老”的供需矛盾?
市政协委员围绕“就业与家政服务”主题,聚焦医养结合、长期护理保险等议题提出多项提案,市卫健委等相关部门通过政策创新、服务升级与资源整合,逐步构建起覆盖居家、社区、机构的养老服务体系。
制度创新
面对失能老人家庭“一人失能、全家失衡”的困境,市政协委员们指出,当前养老服务存在三大痛点:一是居家养老服务中医疗资源匮乏,失能老人上门护理需求难以满足;二是养老机构与医疗机构协作机制不畅;三是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尚未落地,家庭照护经济负担较重。
民建市委会以福州市试点经验为参照,建议我市加快构建“多元筹资、分级保障”的长期护理保险制度,明确个人、单位、财政、社会捐赠等多元筹资渠道,根据失能等级划分待遇标准,并建立动态调整机制,确保制度可持续性。同时,委员们呼吁,将长期护理保险制度与居家社区医养结合服务深度衔接,通过政策协同放大保障效能。
服务升级
对于市政协委员们的建议,市卫健委表示,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在我国尚处于起步阶段,福州是国家第二批试点城市,也是我省目前唯一施行长护险的城市。根据相关规定,开展长护险试点必须按国家和省统一决策部署,不允许自行启动。
为了满足老年人多层次、多样化健康服务需求,近年来,我市依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由社区健康管理师、全科医生和专科医生组成,为老年人提供健康监测、咨询指导等服务,积极推动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落到实处。截至2024年6月,全市343家医疗机构可以为老年人提供上门医疗服务,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老年人数为32.5万人,65岁及以上老年人健康管理人数为15.3万人,65岁及以上老年人健康体检人数为19.67万人。
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向老年人群倾斜。将65岁以上老年人、高血压患者、糖尿病患者同步作为签约重点对象,同步提高履约质量,促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有质有量。鼓励城市二级以上医院医生参与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推动二级以上医院专家加入家庭医生队伍,逐步形成“专家+服务团队”模式,为老年人提供个性化服务。
资源整合
目前,全市已开展养老服务的两证齐全医养结合机构24家,总床位78016张,其中医疗床位2883张、养老床位5133张。我市积极推进医养结合服务改革,出台“支持公立医疗机构增加养老服务”扶持政策并推动落实,全市有养老床位的公立医疗机构19家,养老床位750张,占全省总数的31.25%,连续两年位居全省第一。
市卫健委对养老机构提出的设置医疗机构申请,按规定简化审批程序,提速办结时间。市医保部门对包括养老机构举办和内设医疗机构在内的公立、社会办医疗机构纳入医保协议管理一视同仁。与此同时,我市是全省首家把“家庭病床”设在养老机构的地级市,同时市卫健委把医养结合机构龙岩慈爱医院确定为家庭病床第一批定点医疗机构,不仅能优化医疗资源配置,降低养老建设成本,更能满足机构养老的医疗服务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