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作风是一张名片


■ 向贤彪

在红色的土地上,必然孕育出高尚的精神,形成良好的风气。1940年2月1日,毛泽东在一次民众大会的讲演中颇为自豪地说:“这里一没有贪官污吏,二没有土豪劣绅,三没有赌博,四没有娼妓,五没有小老婆,六没有叫花子,七没有结党营私之徒,八没有萎靡不振之气,九没有吃摩擦饭,十没有人发国难财。”这“十个没有”,既是延安良好政治生态和淳朴社会风气的生动写照,也是延安一张亮丽的名片。许多不了解延安、不了解中国共产党的人,正是通过这张名片加深了对延安和共产党的认识。

美国人约翰·科林曾访问过延安,他说:“在延安,我被共产党为目标而奋斗的精神所感动,人们在空气中可以嗅到这种气息,他们衣服破烂不堪,他们装备缺枪少弹,但他们有为目标奋斗的精神。”梁漱溟先生在赴延安参观后也感慨道:延安的生活风气很好,一般看去,各项人等,生活水准都差不多;没有享受优厚的人,是一种好的风气。然而,这种好的作风、好的风气不是自然而然形成的,这里面蕴含着深厚的根基。探求好作风、好风气背后的原因,对于今天营造良好政治生态、加强作风建设有着重要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在延安时期,党中央向全党发出“重视学习”“加强学习”“加紧学习”“善于学习”的号召,把学习和研究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当作全党“亟待解决并须着重地致力才能解决的大问题”,并提出“要把全党变成一个大学校”。从党的高级干部到普通官兵,都积极响应党中央的号召,自觉投入到学习中来。正是因为重视理论学习,才使投身于革命事业的人不断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也为培育良好作风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今天,我们营造良好政治生态、加强作风建设,必须更加自觉地注重理论学习,切实筑牢思想防线,这样才能固本培元、滋养初心,校正前进的方向,把牢修身正己的“方向盘”。

在延安时期,我们党高度重视惩治贪污腐化、加强作风建设,《陕甘宁边区政府公布边区惩治贪污暂行条例》《陕甘宁边区政务人员公约》等,详细地规定了对贪污腐败行为的处罚政策。政令即出,坚决执行,不允许任何“特殊组织”和“特殊人物”游离于法令、规矩之外。1943年,西北局和边区政府表彰了22位“生产英雄”,同时宣布惩处一批贪污腐化干部,刀刃向内、奖惩分明。1939年,陕甘宁边区司法部门共办理84件贪污案件、20件渎职案件,1941年,共办理36件贪污案件、9件渎职案件,以纪律严明取信于民,以纪律面前人人平等昭示全党。今天,我们抓作风建设也必须要有这么一股子狠劲,坚持严的基调,聚焦突出问题,坚持风腐同治,把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

在延安时期,我们党内生活的政治性、原则性、战斗性非常强,每名党员都坚决反对党内生活庸俗化,坚决反对党内生活中的自由主义、好人主义,坚决纠正党内的各种错误思想。在组织活动中,大家自觉拿起批评和自我批评的武器,查找问题、深挖根源,督促整改;平日里相互提醒,相互帮助,共同进步,达到了“团结—批评—团结”的目的,全党凝聚力大大增强。新时代新征程,党员干部更要把加强党性修养、坚持党性原则作为终身课题,切实在事关政治方向、政治立场的原则上做到“零容忍”在问题剖析、思想交锋的态度上做到“猛击掌”,在法规制度、纪律规定的落实上做到“真执行”。

在延安时期,毛泽东提出的“自己动手,丰衣足食”,既是给陕甘宁边区军民发出的号召,也是全党上至领袖下至普通党员共同践行的承诺,任何人坚决不搞特殊,与军民一块过、一块苦、一块干,形成“只见公仆不见官”的生动局面。党和军队领导人率先垂范的良好形象,连外国友人都发出了“得天下者,共产党也”的由衷感叹。实践证明,好作风既是“教”出来、“管”出来的,更是“带”出来的。正因为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率先垂范、模范带头,才有了延安良好的政治生态和优良作风,开创出了虽艰难困苦却欣欣向荣、虽物质匮乏却人人心情舒畅的良好景象。今天在加强政治生态和作风建设中,更要发挥好“关键少数”的关键作用,常与党中央要求对表对标,既要表态好更要表率好,要求别人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要求别人不做的自己坚决不做,这样才能树好形象,带好队伍,带好风气。

延安时期的“十个没有”,是一张亮丽的名片,为我们党赢得了民心,赢得了胜利。进入新时代,中央八项规定精神也是一张亮丽的名片,自提出并实施以来,积弊陋习为之一扫,党风政风为之一新。但作风问题具有顽固性、隐蔽性,反复性等特点,不可能一蹴而就、一劳永逸。必须时刻保持“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的清醒坚定,继承和弘扬党的自我革命的优良传统,持之以恒正党风、树新风、纠歪风,净化政治生态,推动八项规定化风成俗,以良好党风带动政风民风,形成“月映万川,万川映月”的良性互动,以作风建设的新成效取信于民,推动中国式现代化航船行稳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