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放大
- 缩小
- 默认
穿越历史风云,从客家祖地到沃土广西
贺州市八步区贺街镇张氏宗祠,张氏系上杭张化孙后裔。
考察组在桂林荔浦市荔城镇丘氏宗祠对接族谱,丘氏系上杭丘三五郎后裔。
考察组考察太平天国冀王石达开故居遗址途中
■ 钟德彪
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唐)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代题记
挺拔的桉树,层层叠叠,万山含翠,扑面而来。起伏的山峦,一望无际,草树争春,热情奔涌。
春暖花开的季节,3月12日至20日,龙岩市政协、闽西客家联谊会组织一批客家文化专家学者前往广西调研考察。从桂林起步,沿桂东、桂东南贺州、梧州、贵港、玉林、北海、南宁,翻山越岭,舟车劳顿,入乡村、寻亲人,查族谱、考源流,开座谈会、叙客家情,登宗祠庙宇、抄口碑实录,旨在增进客家认知,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打响闽西客家祖地品牌,促进“客家祖地”闽西与“东盟桥头堡”广西的交流合作,注入新的动能!
入桂客家人,肇基立业
广西,是一块创业热土。特殊的地理位置、特殊的丘陵地貌,广袤的沃野平畴,亚热带季风气候,为亘古洪荒留下一抹绿荫。
广西,因境内的西江汇入广东珠江,又因盛产桂花而闻名遐迩。桂,成为广西的简称。
广西土地面积23.76万平方公里,人口5013万(2024)。自古以来,“广西地带蛮夷,山川旷远,人物稀少,事力微薄,一郡不当浙郡一县。异时偏方割据,境土褊小,故并建荒为州县,而务观美。”(南宋·周去非《岭外代答》)尽管广西偏安一隅、地广人稀,却因西挽云南、北接贵州,南扼交趾(今越南)、东邻广东,东北有“五岭”之都庞岭、越城岭孔道及漓江与湘水勾连,承接中原文明辐射;桂南还有北部湾浩瀚南海,海雨天风,再领风气之先。广西作为祖国中南边陲的战略纵深,素为兵家必争之地。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废分封、立郡县;车同轨、书同文;废黜百家、独尊法术。为加强对广西地域的控制,秦派遣大军伐山通道,经略南岭,开凿灵渠,同时设南海、桂林、象郡,昔日鞭长莫及的南岭大地得以掌控,《诗经》所谓“溥天之下,莫非王土”成为现实。
桂林郡的设立,说明这里已有人群居住,也昭告天下需要更多的人前往开发。历史风云,朝廷更迭。“永嘉世,天下乱;但江南,皆太平”,广西成为中原流民安身立命的乐土。“从秦汉至隋唐、五代的千余年间,从北方南来广西的中原游民、士族、商贾、戍卒以及被贬谪的官吏和流放的罪徒等”(钟文典《广西客家》),一波又一波迁入广西。宋元时期,这种从周边地区迁入广西的人群同样络绎不绝于途。广西地盘那么大,外来人口怎么填都绰绰有余,而且这里土地膏腴,只要勤劳稼穑,便能在离乱的岁月获得温饱。
这就为明清之际闽粤赣边的客家人再次迁移广西提供了客观条件。
广西师范大学刘道超教授说:“就客家的源流而言,‘君住江之头,我住江之尾’,闽西客家来广西开展交流活动很有意义。广西客家主要集中在桂东、桂东南,一般都在沿江、沿河居住,为当地经济发展作出巨大贡献。广西的墟市基本上都是客家人搞起来的,当地流传‘无东不成市’的俗语,可见从广东方向迁来的客家人开辟墟市居功至伟。闽粤客家人进入广西,清代最多。其最明显的标识是广东客崇祀三山国王,福建客崇祀妈祖。”
大明王朝国祚276年。鼓励垦荒、休养生息的安抚政策,使闽粤赣边的土地得以有效开发,随之人口暴涨,及至明成化六年(1470)、十四年(1478),汀州府先后增设归化县(今明溪县)、永定县就是人口急剧增长的例证。人口与土地的矛盾那么尖锐,唯一的办法便是移民,向周边地区移民。况且,这些从北方南来的移民及其后裔,在闽粤赣边与当地畲、瑶、百越等少数民族和土著经过唐末宋初和宋末元初约300年的融合后,形成了约定俗成的客家文化认同,以方言为标志,最终形成汉民族中一支独特的客家民系。宋末元初还因粤东大地抗元炽盛,人口锐减,闽西客家又有大量人口迁移其中,故闽西被誉为“客家祖地”。
广西现有14个地级市,71个县(市)。“除桂林市的全州、兴安、资源和河池市的凤山4个县为无客家县外”(《广西客家》),其余均有客家人。近年有专家学者统计,广西客家人口达800万。以桂林至凭祥划线,桂东南客家县多且人口密度大,西北反之。玉林、贺州、贵港、钦州是客家大市;玉林市博白县(150万)、陆川县(70万)是客家大县。据玉林市客家海外联谊会常务副会长赵彦行介绍,玉林市全市人口700万,2023年户籍常住人口582万,客家人约400万,玉林客家占了整个广西的一半。
客自闽粤来,怀土念宗
自元末明初以来迁入广西的客家人,大多与福建(汀州)有直接或间接关系。据实地考察,这些移民一是从汀州府属地域直接迁入广西,二是从汀州府属地域先迁入粤东、粤北、赣南繁衍发展一个时期后再辗转迁入。有资料表明,这种源源不断的移民,从明初发轫、延续,截至清初,“从顺治到道光的200多年间,是其迁徙的高潮期,其中尤以乾隆期的60年达到最高峰。”(《广西客家》)
闽粤客家人迁入广西,归根结底是广西地广人稀的吸引和轻赋薄敛的有利可图。据《广西客家》:“有清一代,广西与湖南、广东的土地面积相差无几,而广西已开垦的耕地面积仅为广东的1/3,约为湖南的1/4;更重要的是广西屯田的课税相对较轻。”基此,广西对于无地或少地的闽粤客家人来说,如同梦中天堂,心向往之。
安居乐业,发展生产。几百年过去了,回望来时路,感慨万千,血泪斑斑。
“渭水源流远,营丘世泽长。”锣鼓声中,走进桂林荔浦市荔城镇丘氏宗祠。该祠建于民国三十七年(1948),总面积375平方米。丘氏宗亲会会长丘祖裕介绍:“荔浦市有人口38.5万人,其中丘氏宗亲6000多人。丘氏宗亲上祖从江西迁入福建宁化、再迁上杭,从上杭迁入梅州五华县再迁入荔浦,如今已有五六百年了。”荔浦位于桂林市南端,这里土地肥沃,水源丰沛,旱涝保收的耕地面积占90%以上,出产的槟榔芋风味独特,久负盛名。
“陆阳聚族,忠孝传家。”鞭炮声中,走进玉林市陆川县米场镇良村2023年重修的丘氏宗祠。门檐悬挂“热烈欢迎闽西客家祖地乡亲前来良村丘氏宗祠访问”大幅标语,几十名乡亲列队宗祠大门两侧。查阅《丘氏族谱·闽杭源流序》:丘氏先祖“爰及东晋五胡乱华后渡江西而入闽中,散处于宁化石壁,所谓丘家坊居焉。丘氏祖三五郎公乃其后也,因其始迁故曰祖。”阅读新修族谱:“良村一世继述公,明万历年间(约1615)离开广东翁源县,携三子敏任、敏伟和敏仕,迁广西陆川,先住米场圩背坡,随后定居良村也。历时四百载,今传17代。”陆川良村丘氏从福建上杭经广东翁源迁入,如今人口逾万。
据《玉林客家研究文集》资料:玉林市陆川县许多客家姓氏均来源于汀州府的上杭县。从上杭直接迁居陆川的有李、吕、刘、林、廖、周、程、詹等32个姓氏,族谱明确记载从上杭迁居陆川的就有14个姓氏。全县70多万客家人中,“至少有一半以上是上杭客家的后代。”
岂止陆川县,其他地市的众多乡村也有许多客家先祖迁自上杭!
“后倚蛇山沾泰运,前瞻龙井醉春风。”走进梧州市藤县金鸡镇镇安村坡田李氏宗祠,李氏宗亲介绍,他们是李氏迁入广西桂东的其中一支,是福建上杭火德公后裔,如今发叶人口超1300人。“元末明初,九世祖永明公(号仕明)携一家老幼从福建上杭经江西宁都十三都苦竹坝迁到宁都葛藤坳,为避军役战祸,于明洪武年间,由十世祖原佶公之妻严氏携二媳、三媳和孙福成、福聪、福明等迁入广东古循州横坑临安宅场(今广东省龙川县铁场镇新和沙渴村)。清乾隆三十五年(1770)先恩公携妻儿到广西梧州市藤县鑫村桃源垌村置业落籍。当年随行的有魏氏、谢氏异姓兄弟6人。先恩公之子天璋公,于乾隆四十年(1775)携家眷再次迁至勒冲村建家立庙,创业开荒,置办九十九石田产(约合大米二万五千斤),家主当年六世156人丁同堂,居家建两大房屋居住。”
“世泽长江远,宗桃磐石安。”玉林市博白县顿谷镇金圭塘王氏宗祠,位于旧金村,于清顺治十四年(1657)建成。宗祠占地面积1.5万多平方米。据介绍,王氏先祖迁自闽汀上杭。“宗祠倡建人王道衢,是闽汀州瓦子巷王垂贤公入博(白)定居始祖的第十三代裔孙,系博白虾公山文谟第十代后裔,明代庠生,生于明万历三十一年(1603),养育五个儿子均中举,称‘五子登科’,共有27个孙子,108个曾孙,王氏一脉现有人口2.5万人。”
“祖系本西周廖国分封受姓叔安传万代,宗支源赣闽裔孙昌盛派流粤桂播千秋。”参访北海市合浦县公馆镇廖屋村廖氏祠堂得知,廖氏宗亲的先祖也来自上杭,系廖氏入闽始祖花公的后裔。据《廖氏族谱》:廖氏祖籍河南,而浙江、江西宁都、石城等县,后迁福建省上杭县珠玑街瓦子巷。敬修公在福建去世后,祖婆萧氏携四子文祯、文广、文庄、文经迁广东省廉江县彩门山居住。文庄公脉下三子:法游、法远、法达,法游公膝下三子:景文、景贤、景清。景文祖不辞艰辛,来到合浦一带做生意,洞察大廉山下的风水屋场,并于明万历三十七年(1609)携妻带子迁居廖屋马兰塘老屋场。景文公始第六代人丁兴旺,共分七房,垦荒造田,安居乐业。
现居北海市合浦县白沙镇那江村委会莳良冲村的温氏宗亲,其先祖也迁自上杭。据《温氏族谱》,“始祖温念三郎,大明万历二年(1574)十二月二十七日由福建省汀州府(上杭)猪屎(肆)街瓦子巷迁来。”
明末清初,社会动荡。不但是上杭,更有汀州府属——作为客家祖地的广袤地域向广西大量输出人口。有的以谱牒记述为证,有的在各种文献资料中提及。
走进贺州市平桂区羊头镇洞石村,宗亲代表卢维志介绍:“这里有13个自然村,均为卢姓,约5000人,全村95%的宗亲的先祖就是从福建省上杭县(后析建永定县)于元朝至正年间(1341—1370)迁到广西的。2008年卢氏宗亲曾回到永定对接。”
现居贵港桂平市金田镇茶林村的游氏宗亲,祖籍上杭,后迁永定大溪,“乾隆十九年(1754),入杭开基祖第十四世作梅公迁广西桂平县(市)金田镇田江村开基,鸿兴公迁茶林古村开基,茶林村游氏现已繁衍第13代,人口1200多人。”
走进玉林市博白县新田镇马田村阙氏宗祠,抬头便是一副楹联,“润饰仰先型基开上万业焕下邳弓冶箕求昭令绪,成规垂后裔派衍五房泽流百代诗书礼义裕良图”,充分说明阙氏入桂九世祖润成公后裔派衍五房,在博白大地开枝散叶的史实。据宗亲介绍,“博白县现有阙氏人口1万多人,该支宗亲为文运公后裔。明成化年间,福建永定迁博白一世祖阙瑞松之子巨千公背负瑞松公遗骸辗转博白可利乡调马村(今新田镇鹿调村)定居,其后裔主要散居在周边村落。从福建(永定)入桂至今500多年,繁衍21代。”润成公祠始建于清同治十年(1871),光绪三十年(1904)、光绪三十四年(1908)分别进行修缮,2017年重修。又据宗亲介绍,玉林市北流市的阙氏宗亲是福建省永定县湖雷镇增瑞村五世祖存益公的后裔,人口约2500人。
在广西,每一支从闽西迁出的客家人,说起祖籍地,都如数家珍,念兹在兹,只有相思无尽处,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外境犹吾境,薪火相传
“只要春风吹到的地方,到处是青青的野草”。
据专家学者考证,客家人入桂有多条路线:“江西客家多经湖南从龙虎关或由富川的苍梧而来;福建客家多是水旱兼程,多数经广东走西江水路,亦有走陆路经龙虎关入境;广东客家则多数溯西江而上,然后逢水行舟,或旱路跋涉,深入广西各地。”(《广西客家》)
迁入广西的客家人,农耕务本,多种经营,同时把闽粤赣边生成的客家文化带入广西,与当地文化充分融合,使源远流长的客家文化得以发扬光大,历久弥新。
考察组一行每到客家乡村参访,都能听到亲切的客家话并与乡亲热络交流,彼此都能随口溜几首客家山歌抒发情感;都能品尝到客家美食和纯手工制作的糕点小吃。酿豆腐、白斩鸡、擂茶、捆粄、米埕、油果、芋头丝等,家乡味道,乡愁记忆。
“慎终追远,民德归厚。”在广西客家人看来,只有怀土报本,浇灌善根,感念祖宗佑护,才能获得更多福报。于是,每一家族立定脚跟后第一件事便是举全族之力修建祠堂,缅怀祖德,感念祖辈创业艰辛,传承孝悌之风,激励后人奋发奋斗。
走进贺州市八步区贺街镇——历史上的贺县县城,便有宗祠一条街。重修于2023年8月的张氏宗祠气势恢宏,入闽(上杭)开基祖张化孙的画像和事迹赫然列于祖堂。张氏宗亲介绍“他们刚从上杭祭祖回来”。徜徉于历史街区,刘氏宗祠、李氏宗祠、廖氏宗祠、罗氏宗祠以及文庙建筑等,错落有致,蔚为壮观。
“人之有祖,如木之有根,水之有源。木无根则枝叶不盛,水无源则流派不长。”走进玉林市陆川县平乐镇长旺(蕴珠)村,一幢幢古建筑鳞次栉比,画凤描龙。来自广东客家的吴氏先祖于清乾隆四十一年(1776)在这里开基,发愤图强,人口繁衍,直到民国年间,先后建有八大客家围屋,占地2.7万平方米,建筑面积9377平方米,是广西地区规模最大的客家民居古建筑群,2019年被列入第五批中国传统村落。其中的“端仁吴公祠”及其附属建筑,则把客家习俗一一绘在墙上,时时提醒族人不忘根本。
走进贺州市八步区莲塘镇仁冲村,迎面而来的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江家围屋——一座由江氏族人、三品道员江海清建于清光绪年间的华堂。占地面积30多亩,分南、北两座,合厅堂、天井44个(处),厢房226间。据导游古天魁介绍,仁冲村是纯客家村落,3050人,主要有胡、江、谢、廖、刘、邹、巫等姓。他们的上祖均从广东嘉应州长乐县(今五华县)迁来。
穿过江家围屋耸立的门楼,其宏大规模和精巧结构令人叹为观止。登入高升堂,吟诵“客家史赞”,感念客家先民辗转迁徙之艰辛;聆听“江海清故事”,追缅主人踔厉奋发之传奇;围观一口大水井,体验客家人聚族而居、和睦邻里、克己利人的人生态度;摩挲着窗棂上镂刻的精美图案,梅兰竹菊、蝙蝠、佛手、宝瓶、香篮,对客家人寄予美好的愿景感慨系之......
就在村落一侧的社公坛前,偶遇今年100岁的客家老太太陈碧英。但见她手挽一只塑料桶,疑似刚从菜地回来。老太太身体硬朗,耳聪目明,一口气用客家话背诵《增广贤文》:“昔时贤文,诲汝谆谆,集韵增广,多见多闻......”众人为之点赞!
是啊,晴耕雨读不但是客家人的生活日常,也是客家人的理想追求。艰苦奋斗,崇文重教,家国情怀,是客家人心中不灭的信念。
博白县客家人王力先生、贵县(今贵港市)客家人罗尔纲先生便是其中的杰出代表。
王力先生(1900—1986)上祖迁自汀州府上杭县,是博白县金圭塘第十二代裔孙。一生著述40余种,发表论文200余篇,涉及汉语语法学、音韵学、词汇学、汉语史、语言学史,被誉为“近百年来世界最伟大的语言学家”。王力故居、王力书院、大平坡水楼,处处蕴含客家人励志奋发的良好家风。罗尔纲先生(1901—1997)上祖迁自汀州府连城县,一生从事“太平天国史”“晚清兵制史”研究,先后出版《太平天国史纲》《太平天国史》等学术著作40多种,发表论文400余篇。参观罗尔纲纪念馆,同样能感受到一代宗师“治学典范、做人楷模”的崇高风范。
他们是广西客家人的骄傲,也是闽西客家祖地的骄傲!
天地英雄气,百世流芳
客家人走到哪里,就把客家文化传播到哪里。传承中华道统,崇尚浩然正气,“爱国爱乡”成为客家人文最核心的价值取向。
始终站在时代前列,国家蒙辱敢于抗击、人民蒙难敢于抗恶、文明蒙尘敢于抗争。近代以降,广西客家人走上历史舞台,书写了一支支感天动地的雄浑乐章。
外国列强践踏国门,腐朽王朝丧权辱国,黎民百姓水深火热。于是,以广西客家人为主要成员发动的太平天国革命,如霹雳惊雷,冲天一跃,抵御外侮,唤醒民众,敲响了清王朝覆亡的丧钟。有道是,策划金田起义的“六王”大都是客家人。率军北伐西征的将领也是客家人。天京事变后苦撑危局的英王陈玉成、忠王李秀成均为藤县大黎镇客家人。他们中不少是闽西客家人的后裔,或者与闽西客家祖地有着千丝万缕的血脉亲缘。据族谱记载,陈玉成祖籍地就在上杭,李秀成是上杭火德公后裔。
“何以成败论英雄,浩浩乾坤立丰碑”。在贵港桂平市金田镇参观金田起义纪念馆,一个个充满血性的客家儿郎在眼前掠过;参观金田起义古营盘、拜旗石、犀牛潭——如今辟为文化公园,成为人们休闲、娱乐的去处。
贵港市港北区奇石乡那帮村,这里有太平天国翼王石达开故居遗址——因1958年修建达开水库致故居早已沉入水底。参访只得乘快艇飞越对岸,手足并用,登上小岛山头——参观“翼王石达开故居遗址”碑座以及民国二十二年(1933)由贵县修志局局长龚雨庭“博访数月乃得其故居焉”而撰写的碑文。默念碑文,思绪飘飞:大渡河畔,风潇潇兮,战马嘶鸣,血染战袍。仰天长啸,何其壮烈!
民族危难,大义担当。冯子材年将八旬,抚棺上阵,镇南关一役彻底打败法国侵
略者,他是钦州客家人。黑旗军首领刘永福,援越抗法、台南抗日,纵横驰骋,义薄云天,他是博白县客家后裔。还有更多的广西客家人为维护祖国统一英勇斗争。他们大都与闽西客家有血脉关联。
在辛亥革命和护国战争中,同盟会中就有广西客家人林虎、李德山、刘古香以及革命党人徐启祥、卢殿林等,追随孙中山先生,推翻帝制,为建立民主共和而战。
在中国现代史上,广西客家代有才人。著名北伐将领,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创始人之一李济深,梧州市龙圩区客家人,据上杭李氏宗亲会负责人介绍,“李济深应是上杭火德公后裔。”支持国民党十九路军淞沪抗战的广东省政府主席陈铭枢,是北海市合浦县客家人。在曲樟乡璋嘉村岐山背的陈铭枢故居,陈氏宗亲拿出族谱,称“陈铭枢一脉(90)始祖陈立成原居福建省汀州府上杭县来苏里州试(猪肆)街瓦子巷,(91)始祖念邦率五子于明弘治十八年(1505)从福建上杭县迁廉州府六湖垌与忠里(即塘下)开荒种田,为六湖陈氏始祖。”
在玉林市俊茂生态园参观,这里有著名革命烈士、广西省临委书记朱锡昂和革命前辈、新中国初期曾任广州市市长朱光的事迹展陈。他们都是博白县客家人。
“天地英雄气,千秋尚凛然”。一代又一代广西客家人,逐历史大潮而出,建功立业,报效国家,成为激励后人继续奋斗的强大动力。
闽桂再携手,前景广阔
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广西在全国发展大局的地位作用举足轻重。“构建面向东盟的国际大通道,打造西南中南地区开放发展新的战略支点,形成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与丝绸之路经济带有机衔接的重要门户”,为新时代闽桂合作提供了广阔前景。
越来越多的福建人创业广西。越来越多的龙岩人奔赴广西。福建九个地市均在广西成立商会。广西客家与闽西客家祖地,一种天然的血缘带来商缘、业缘的拓展,同属北回归线附近的地域物候为闽桂客家产业发展更具互补优势,两地合作发展的空间越来越大。
每到一地,不论是与当地领导交流,还是走亲访友,龙岩市政协副主席、闽西客家联谊会会长刘友洪都要介绍闽西客家祖地的历史以及与广西客家的渊源,龙岩市的产业发展以及客联会活动开展情况,称“我们此行是来‘寻亲’的。寻得亲人就要‘走亲’,越走越亲,推动两地高质量发展。今年龙岩将举办‘五洲客家音’文化学术交流会,欢迎广西客家乡亲莅闽交流。”
在南宁,考察组一行拜会广西客家海外联谊会。会长肖志钢说,广西与龙岩的客家文化渊源深厚。联谊会提出“联谊服务发展”思路,周周开展服务企业活动,每年组织经验交流会,与侨联合作开展招商引资工作。当前主推世界客属第35届恳亲大会在玉林举办的筹备事宜,抢抓机遇,加快发展,发出“我为世客会建言献策”倡议。届时欢迎闽西乡亲共襄盛举。
在玉林市,考察组一行与玉林市客家海外联谊会交流。当地把客家联谊与商会活动结合起来,实现良性互动,为做好客家联谊工作提供借鉴。闽西客联会将积极支持玉林市举办第35届世客会。
在南宁,考察组还与广西龙岩商会交流,看望在广西创业的乡亲代表。闽西客家联谊会副会长、商会会长阙汉伟介绍了广西龙岩商会的发展情况,表示将团结更多广西的客家乡亲,传承客家文化,砥砺奋进,为发展广西做出更大的贡献!
春天是播种的季节,充满生机,充满希望。以客家文化为媒,共谋合作发展,一幅闽桂合作的画卷正徐徐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