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土地上新青年 红色丰碑守望者

——记龙岩学院“丰碑的守望者”实践小分队


龙媒体记者 王尚华 通讯员 林子清 谢梅芳

今年清明期间,一群龙岩学院青年大学生走进上杭县,踏访烈士故居、纪念之处,开展“祭英烈、护丰碑”实践活动,用行动守护革命记忆,用青春诠释信仰传承。4月8日,记者对他们进行了采访,了解这群“红土新青年、丰碑守望者”的故事。

龙岩学院“丰碑的守望者”实践小分队于2024年4月成立,主要由该校师范与教育学院、传播与设计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的多名学生组成。他们以“守护红色丰碑 传承红色血脉”为主题,深入龙岩市新罗区、上杭县、连城县等红色革命遗址,对散落的烈士纪念设施进行系统性调研与维护。紧密围绕上杭烈士纪念设施全民共护可行性展开专项调研,历时12个月,遍寻龙岩市14乡镇51村,探访62处烈士纪念设施,总里程超过2000公里。

青年有志,守护红色丰碑

“闽西是中央苏区的‘红色心脏’,这里的每一寸土地都浸染过英雄的鲜血,每一块丰碑都镌刻着永恒的信仰。”实践小分队指导老师林夏竹说道。

去年初,龙岩学院学生自发发起“守护红色丰碑”倡议,这一提议得到福建省新型智库培育单位——福建老区苏区乡村振兴研究中心负责人林夏竹老师的关注与支持。随即,林夏竹老师联合龙岩学院外国语学院、数学与信息工程学院两位指导老师,于校内组织开展了红土丰碑主题座谈会,着手探讨社会实践方案。经过三轮深入交流,来自该校汉语言文学、美术设计等不同专业的7名学生主动报名,最终组建起“丰碑的守望者”实践小分队,以专业所长投身红色文化保护传承工作。

记者了解到,此前,团队通过文献梳理、访谈革命后代、走访地方志办,系统梳理了龙岩市120余处烈士纪念设施的分布与现状。

队长、2023级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张艺菲介绍:“我们发现部分纪念设施存在碑文模糊、环境杂乱等问题,亟需系统性保护。”为此,团队制定了“三步走”计划:实地巡护、修缮提升、宣传推广。团队前期深入探究闽西革命纪念设施现状,以闽西革命历史、现状为基础,全方位、多角度地提出相应的思考与建议,后期到田间地头实地考察。

行走闽西,感悟红色精神

今年清明前夕,实践小分队兵分三路,分别前往毛泽东才溪乡调查纪念馆、泮境革命烈士纪念园、古田大源村烈士墓等革命遗址。队员们身着志愿服,手持扫帚、抹布,仔细清理纪念碑周边杂草与垃圾,为纪念碑描红添色,并为前来祭扫的群众讲解革命故事。

在上杭县才溪镇,队员林芳蕾发现一处无名烈士墓因年久失修,墓碑字迹模糊。她立即联系当地村委会,协调专业人员进行修复,并组织队员录制“烈士故事”短视频,通过新媒体平台传播烈士事迹。

此外,实践小分队还联合龙岩市退役军人事务局、闽西革命烈士纪念馆,开展“红色丰碑守护人”志愿活动,吸引百余名青年志愿者报名。活动期间,团队共清扫纪念碑15处,整理烈士事迹档案32份,制作红色文化宣传手册600余份。

持久接力,续写精神长河

“守护丰碑不是一阵风,而是一场持久的接力。”指导老师丘婧玲表示,团队计划将活动延伸为常态化项目,通过“线上+线下”模式,推动建立“红色守护者”数据库,联动高校、社区、企业共同参与革命遗址保护。

经过一年的实地走访等,龙岩学院“丰碑的守望者”实践小分队就当前闽西革命纪念设施方面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从“修缮”到“唤醒”的思考与建议:以“守护”为基,实践创新红色资源保护;以“传播”为翼,现代表达红色精神;以“研究”为魂,结合学术深度与社会价值;以“传承”为责,共振青年使命与时代精神;以“协同”为本,可持续发展多方联动。

今年的“祭英烈、护丰碑”活动,是龙岩学院青年学子又一次以专业所学服务社会的生动实践。将论文写在红土地上,把情怀融入时代命题,他们不仅是丰碑的“守望者”,更是红色基因的“传承者”和“创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