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放大
- 缩小
- 默认
林下“掘金” 绘就富美新画卷
——我市创新机制推动林下经济高质量发展
■龙媒体记者 高秀珍 通讯员 林文圣
春日的闽西大地,层峦叠翠间涌动着勃勃生机。
在武平县永平镇梁山村的山林里,灵芝种植户们趁着晴好天气挖穴种植灵芝;
在连城县塘前乡张地村的林下种植基地里,工人们精心护理仿野生铁皮石斛;
在长汀县童坊镇龙藏寨片区,工人有序地修整林地,为茯苓种植做准备;
......
这些“忙碌”的山林,正是我市坚定不移地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森林是水库、粮库、钱库、碳库”理念的生动注脚。
近年来,我市将丰富的森林资源转化为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因地制宜发展林下种植、林下养殖和森林景观利用等多元业态,形成了林药、林菌、林蜂、林旅等特色林下经济。以灵芝、茯苓、骨碎补、铁皮石斛等中药材为主的林药模式成效显著,目前,全市林下种植中药材总面积11.5万亩,总产值超20亿元。以香菇、红菇、木耳、竹荪等为主形成的林菌模式成为林农增收的重要途径,自2015年实施天然林保护制度后,产量逐年递增。林蜂模式也助力农户增收,全市8000多户养蜂户,养殖蜜蜂20多万群,产值达2亿元以上。当前,我市还大力发展森林旅游、森林康养的林旅模式,2024年全市森林旅游收入18.6亿元、社会总产值82.2亿元。
为走出一条独具特色的林下经济发展之路,我市在政策、金融、经营机制等多方面改革探索——
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将林下经济纳入全国林业改革发展综合试点市建设内容。市林业局出台特色产业扶持政策,并成立工作专班争取省级财政补助资金,每年达1000万元,用于扶持林下经济种苗繁育、示范基地建设等。
武平率先打造“e林通”服务平台、开展林下经济种植抵押贷款业务;搭建覆盖全市的林业金融区块链融资服务平台;在全市推广林业碳汇指数保险;上杭向和康药植公司发放林下经济不动产权证、漳平向台商发放全国首本林下经济不动产权证书......
我市积极引入社会资本参与中草药产业,构建“龙头企业+科研院所+农户”链条,成功引进广药集团康美药业公司,流转林地10.6万亩,建立2000余亩林下经济示范基地;引进汤臣倍健、泰一健康公司成立福建和康药植科技有限公司,打造4000多亩药用蕨类植物骨碎补、金毛狗蕨人工繁育基地和示范种植基地。
如今,龙岩林下经济不再局限于单一产业,而是向三产融合迈进,提升产业附加值。以打造“一县一品”林下经济为抓手,发挥林下经济示范引领作用,形成了武平紫灵芝、长汀茯苓、连城铁皮石斛、上杭骨碎补、永定巴戟天、漳平草珊瑚、新罗多花黄精为代表的区域特色林下经济发展模式。其中,武平打造紫灵芝种植、加工、文旅、研学融合发展模式;长汀打造茯苓种植、加工、文旅产品销售融合发展项目。全市7个县均为省级林下经济发展重点县,7个乡镇为省级林下经济发展重点乡镇,全市共打造林下经济示范基地1200多个。
数据见证发展成效。截至2025年3月底,全市林下经济经营面积999.57万亩,实现林下经济总产值66.3亿元,林下经济经营主体1439家,参与林农户数15万户。这些数字的背后,是龙岩林下经济蓬勃发展的生动写照。
速评
从“靠山吃山”到“养山富山”,龙岩正以林改为支点,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转化为可触可感的现实图景。林下经济的蓬勃发展,既守住了森林覆盖率,又培育出绿色产业集群,带动农户增收致富。当传统林区焕发出新的生机活力,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产业形态的更新升级,更是发展理念的深刻变革——从向自然索取到与自然共生,正是这种转变,让红土地上的绿色奇迹持续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