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放大
- 缩小
- 默认
新质生产力赋能春耕生产
上杭首试水稻覆膜新技术
■通讯员 王俊
春耕时节,上杭县庐丰畲族乡上坊村的稻田里迎来一场农业技术的革新。3月23日,一台台插秧机在田间穿梭,不仅栽插着嫩绿的秧苗,还同步覆盖上一层先进的全生物降解地膜。这一创新举措,不仅吸引了周边农户的目光,也标志着我市在推进绿色农业、提升农业生产效率方面迈出重要一步。
传统种植遭遇挑战,覆膜技术应运而生长期以来,水稻种植受制于气候变化,尤其是早春时节温度不稳定,直接影响着早稻的播种与育秧。此外,随着除草剂成本的不断攀升,以及长期使用带来的土壤污染与生态破坏问题,传统种植模式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为破解这一系列难题,福建省农科院水稻所勇于创新,启动了“水稻覆盖全生物降解膜技术”研究项目,旨在通过物理手段替代化学除草,同时实现增温保墒、提升土地利用效率等多重目标。
降解膜技术彰显优势,生态与效益双丰收全生物降解膜,采用玉米淀粉等生物基材料精心制成,不仅能在自然环境中完全分解,避免“白色污染”,更在农业生产中展现出显著优势。覆膜后,稻田地表温度得到有效提升,较常规种植高出2°C—3°C,这不仅使早稻播插时间得以提前5—7天,为“单季改双季种植模式创造了有利条件,还通过物理阻隔有效抑制杂草生长,每亩可节约除草成本约40元,同时避免了化学药剂对土壤和水源的污染,实现了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双赢。
全省范围布局试验网,打造绿色农业新样板上杭县作为福建省农科院2025年全省三个试验点的首站,其试点工作的成功开展,为后续在不同生态区开展多点试验奠定了坚实基础。科研团队将紧密跟踪试验进程,通过对比不同覆膜材料的降解周期、温湿度调控效果及水稻生长数据,不断优化并完善标准化技术规程。项目组表示,若试验成效显著,该技术有望被纳入全省粮食主推技术目录,进而助力实现“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的国家战略目标,为福建乃至全国的水稻产业绿色转型提供有力支撑。
在观摩现场,种粮大户黄灵福满怀期待地算起了经济账:“过去依靠打药除草,不仅人工成本高,效果也难以保证。如今有了覆膜技术,如果能省去除草这一烦琐步骤,还能提前播种或实现多季收获,对于我们农民来说,无疑是一大福音。”随着试验田中的秧苗逐渐扎根生长,这项融合了农机农艺、生态保护与提质增效的创新实践,正为福建水稻产业的绿色转型播下希望的种子,预示着未来农业的无限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