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银行理财产品需理性
“前几年买理财产品,每个月大概有千元收益。这两年收益越来越差,一个月才四百多元。”昨日,我市市民肖女士打开手机银行发现,自己购买30万元本金的银行理财产品最近不仅没有收益,而且连续多天出现负收益。
今年以来,有着与肖女士类似遭遇的投资者并不少见。我市市民林先生一直是一家股份制商业银行的忠实用户,在国有大行的理财产品收益率跌破“2”字头时,他在该银行还能买到年化利率在3%左右的产品。他一直持有一只中低风险等级产品的理财产品,这几年以来收益率也让他比较满意,但近1个月该产品净值波动大,收益直线下降。“本来以为还是很安稳的,没想到净值曲线跟股市一样,还能变‘绿’。”林先生无奈表示,“希望这只是短暂现场,如果收益一直下降,我就得考虑更换理财产品了。”
以“低波稳健”为特点的银行固收类理财产品,收益出现了较大波动,甚至出现短期亏损。这究竟是何原因?投资者又该如何应对?
笔者在走访中,我市银行业多位业内人士表示,受债券市场调整等因素影响,今年以来银行理财产品净值出现波动,整体收益呈下降态势。与此同时,银行理财产品的业绩比较基准持续下行,其中部分理财产品的业绩比较基准下限跌破2%。业绩比较基准是指商业银行或理财公司综合考量产品所持有的“底层资产构成”“过往业绩记录”“同类产品的历史表现”以及对未来市场趋势的预判等多维度信息后,所估算出的该产品投资目标。“最近理财产品业绩比较基准下调,主要是受宏观经济环境变化,流动性充裕资金利率下降,包括国债在内的无风险收益率下降等因素影响。在监管引导理财业绩基准更充分反映理财产品的风险收益特征的情况下,理财产品应更客观真实地披露业绩比较基准,从而更好地做好客户服务。”业内人士认为,这也是理财公司在提醒投资者,面对外部环境变化需要调整投资收益预期,根据投资资金规模做好资产配置多元化,理性开展理财投资。
过去,银行理财产品“刚性兑付”的观念深入人心,投资者普遍将其视作稳赚不赔的投资选择。然而,随着2022年资管新规过渡期结束,银行理财全面净值化,“保本保息”的预期被彻底打破。“资管新规正式落地后,银行所有新发行的理财产品都不再承诺保本保息,‘低风险产品’也不意味着一定能保本。”据我市一家商业银行理财经理徐智勇介绍,R1、R2风险等级分别对应低风险及中低风险,意味着亏损概率小,但也不承诺保本。“现在还有不少投资者误将‘低风险’误解为‘零风险’,从而忽视了产品可能存在的风险。”徐智勇表示,虽然R1级理财产品通常被认为低风险,但并不意味着完全无风险。
“客户咨询时,我们也会表明,业绩基准不代表未来表现和实际收益,可能达不到,甚至亏损。如果客户希望保本保息,建议可以选择定期存款、大额存单、个人养老金理财等产品。”徐智勇谈到,投资者应不断学习投资知识,提高自己的投资水平,以应对复杂多变的金融市场。在当前市场环境下,更应保持冷静和理性,避免盲目跟风或恐慌性抛售。可根据自身风险承受能力,结合分散配置、久期调整、政策预判等策略,选择适配工具以平衡收益与风险。
(邱琳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