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放大
- 缩小
- 默认
市政协委员聚焦青少年心理健康——
筑牢心理防线 守护成长之路
■龙媒体记者 刘菲菲 通讯员 麻小洁
青少年,作为国家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其心理健康状况始终是社会关注的焦点。近年来,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凸显,引起了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为此,市政协委员们进行调研走访,围绕青少年心理健康这一专题,剖析现状、探究原因,并提出了一系列具有针对性和操作性的建议。本报记者将采访市政协委员、主管部门及业内专家,共同探讨如何为青少年的健康成长筑起一道坚实的心理防线。
“心理健康教育未纳入教育教学计划,即使在体育与健康课程中,对学生身体健康的重视也高于心理健康。”市政协委员邓丽莉认为,当前学校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存在不足,心理健康教育师资缺乏、阵地缺乏、资源缺乏的问题较为突出,学校心理健康教师数量不足、专业素质不高、培训体系不健全,心理辅导室作用未充分发挥,这些问题导致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质量大打折扣。
钟日朝委员在《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建议》提案中,也对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表示了深切的担忧。他认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重视程度不够、师资力量不足、缺乏家庭和社会的支持和配合,以及缺乏较全面系统成熟的危机干预机制等问题亟待解决。以武平县为例,中小学心理专业毕业的老师数量有限,且很多都在教授其他学科,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未列入课表,教学质量难以保障。
教学秩序的不规范也是影响青少年身心健康的重要因素。市政协委员们在调研中发现,龙岩中心城区部分小学存在教学氛围紧张、教学秩序混乱的问题。个别小学存在“副课”被占用、课后服务变教学、课间休息难保证等现象,这些都不利于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发展。
在探究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产生的原因时,邱笑玲委员指出,学校重智育轻德育、学校和家庭对学生心理健康关注缺位、心理教育机构建设匮乏以及师生心理健康水平均需提高等问题,是导致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频发的主要原因。她建议,要加强学校德育和美育的培育,重视家庭心理健康教育,完善心理教育机构建设,提高师生心理健康水平。
针对如何预防青少年罹患抑郁症,政协委员们提出了具体建议,表示应该构建家校社共同关爱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外部环境,丰富青少年预防抑郁症的健康教育内容,优化青少年抑郁症的防治手段,并提升青少年抑郁症预防服务的管理水平。同时,加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队伍建设、完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设置、完善心理健康筛查和检测机制,以及强化多方协同联动育人机制。
少年强则中国强,心健康则未来明。市政协委员们从不同的角度出发,提出了意见和建议,他们的建言既立足当下痛点,又着眼长远布局,以实际行动诠释了政协委员的担当和使命,为青少年的健康成长贡献智慧和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