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放大
- 缩小
- 默认
父爱永恒
■ 万声
“我想天堂一定很美,父亲才会一去不回,一路的风景是否有人陪......”这首《天堂一定很美》的旋律,总能触动我内心最柔软之处,让我时常沉浸在对父亲的深切怀念之中。
屈指算来,我敬爱的父亲离开我们已经五年多了。时间或许会拉开距离,但记忆里的人永远不会走远!他的音容笑貌时常浮现在我的脑海,他的所言所行依然影响着我们......
父亲,一个出生于1946年的普通男人,在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凭借一双勤劳的手和坚韧不拔的精神,撑起了我们这个家。1968年,他与母亲成家,先后养育了五个子女。生活的艰辛不言而喻,可父亲从未有过一句怨言。他常年在外打工,纸槽下的艰苦岁月见证了他的付出与坚持。父亲每次出门打工一去就是十天半个月,但每次回家,都会带上几斤猪肉。那时,父亲“出门”后,我们总是盼望着他能早点回家!
父亲一生勤俭,这是融入他骨子里的习惯。他仔细记录着每一笔收入和支出,那一本本泛黄的账本,是他对家庭责任最好的诠释。小时候,我不理解父亲的这种“小气”。但随着年龄的增长,我才明白,父亲的每一笔记录,都是对生活的精打细算,都是为了让我们能吃得饱、穿得暖,能在一个稳定的家庭环境中成长。这是他对家庭责任的体现,也是他勤俭持家的见证。
记忆中,父亲舍不得为自己多花一分钱,衣服总是补了又补,鞋子也是穿到不能再穿才肯换新。但在我们的教育和生活方面,他却毫不吝啬。父亲常说:“只要你肯读、只要你会读,家里再苦也要供你们上学!”1990年我读中专时,有一次父亲为了及时给我寄来伙食费,甚至向同村人借了高息钱。弟弟大专毕业后分配到乡镇卫生院工作,为了有更好的发展,决定继续攻读本科,父亲也全力支持。
父亲虽然生活俭朴,却有一颗热心公益的心。八九年前,村里要修路,他毫不犹豫地将自己省吃俭用积攒下来的一万元捐了出去。一万元,对父亲来说,可不是一笔小数目,那是他不知熬过了多少个苦日子才存下来的。母亲得知此事后,难免有些心疼和埋怨,可父亲却只是淡淡地说:“路修好了,大家出行都方便就好!”在父亲等众多老者的带动下,村里的其他乡亲也纷纷慷慨解囊,那条3.5米宽的小路,终于变成了7.5米宽的平坦大道。如今每次走在这条路上,我都会想起父亲,想起他那憨厚的笑容和无私的奉献。他用自己的行动,教会了我们要懂得回馈社会,要做一个有担当、有爱心的人。
父亲为人善良,与人为善,是村里出了名的老好人。在我的记忆中,他从不与人争吵,无论遇到什么事情,总是站在别人的角度去考虑。村里邻里之间有了矛盾,都会找父亲去调解,他总是耐心地倾听双方的诉求,然后用他那朴实的话语,化解彼此的矛盾。在他的影响下,我们家与周围邻居相处得十分融洽。农闲的夜晚,父亲总会躲到房间里,借着微弱的灯光,翻看那些泛黄的书本。于是,他学会了帮操办“红白事”的人家“择日子”、帮头疼脑热的病人“开方子”......村里人都尊称他“赖半仙”。
然而,天有不测风云。2007年夏天,父亲突发心梗。我们兄弟几个及时送他去医院做了支架手术。但此后的十多年里,父亲的身体每况愈下,每隔几年就会大病一次,我们都尽心尽力地照顾他。可是,在2020年1月16日,父亲还是因病重医治无效永远离开了我们。那一刻,我心如刀割!
父亲的离去,是儿女们心中永远的痛!“是不是天堂真的很美,父亲才会一去不回!”每当夜深人静,心中那份对父亲的思念便如潮水般涌来,难以平复。父亲温暖的笑容、慈爱的目光,仿佛还在眼前,却已遥不可及。
在岁月的长河中,父亲的身影虽已渐渐远去,融入那无尽的思念里,但他勤俭持家的质朴、乐善好施的热忱、好学上进的坚定......如同永不熄灭的火种,闪耀着熠熠光辉,永远陪伴着我们、激励着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