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汀三洲实行“稻—稻—油”轮作

扩大粮食生产 助推农旅发展


通讯员 陈炳林 谢家进 沈金火

春回大地,万物复苏。连日来,长汀县三洲镇蓝坊村“稻—稻—油”种植示范基地的油菜花迎来花期。成片的油菜花竞相绽放,金黄花海与错落有致的汀江河沙滩月色太空舱基地、乡村田园相互映衬、完美融合,游客享受着美景的同时,见证着传统农业向生态旅游的美丽蝶变。

长汀县见桥粮食专业合作社联合社理事长傅桥介绍,“稻—稻—油”轮作模式不仅在粮食生产上取得了显著成效,还为当地带来了生态和景观效益。为当地农文旅融合发展注入了新活力,助推“春日经济”蓬勃增长。

近年来,三洲镇全面落实强农惠农政策,持续挖掘粮油种植潜力,探索“稻—稻—油”“稻—渔”“油—豆—菜”等增效模式,持续推进农业产业调整转型,广泛推广新技术,积极推进现代特色农业发展,充分利用水土流失治理成果持续开展果园套种大豆1500余亩、果园套种油菜1000余亩,千方百计扩大粮食生产,保障粮食安全,持续提升社会化服务水平和农业规模化水平,推进乡村全面振兴。

三洲镇“稻—稻—油”种植示范基地共150亩,其中蓝坊村示范基地60亩,该基地以“支部引领、国企带动、群众参与”为指导思想,积极探索农业产业新模式,创新推行“稻—稻—油”种植模式,采用“138N”撂荒地复垦种粮合作模式,通过“镇属企业、种粮大户、村级领办合作社、农户合作共赢”路径,推行稻田综合种养、烟后稻、南瓜套种玉米等复垦方式,盘活镇属企业,将曾经的撂荒地重新开垦利用,实现土地资源的最大化利用,打造了集粮食生产、生态循环与乡村振兴为一体的现代化农业示范基地,做到“一村一故事一特色”,实现镇、村、经营主体、农户四方受益。

傅桥表示,通过科学规划和精细管理,基地成功实现了“一年三熟”种植模式,土地利用率和产出效益显著提升。通过合理的作物轮作,有效改善了土壤结构,减少了病虫害的发生,实现农业生产高效化与生态化的有机结合。

三洲镇将持续深化“千村示范引领、万村共富共美”工程,全面推行“158”乡村建设工作机制,深度融入“红旗跃过汀江·‘两山’实践走廊”乡村振兴一县一片区建设,以整镇推进撂荒地复垦为抓手,进一步推广“供销农场”模式,继续创新“138N”模式,守好耕地保护红线,提升农业现代化水平,促进村集体、农户的增收致富,拓宽“两山”转化路径,实现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双提升,加快推进现代特色农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