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郭门:红四军三打龙岩城的桥头堡


符维健

龙津河蜿蜒流至龙岩(今新罗区)城西南,水量骤增,河床宽阔。“沙绕长堤水绕城,澄川浩渺月华明”,古人称之“龙川晓月”,为龙岩旧八景之首。

龙岩从唐代立县,南宋建城。宋乾道元年(1165)始在南门架桥,在河对岸建有南郭门,并在门楼设观音阁,以保佑船运和人行过往安全,但南门和南郭门屡遭水灾和兵燹损坏。《龙岩州志》记载:明朝知县汤相重建龙岩城各门楼,万历四年(1576),知县马章重建南郭门,自为记。清乾隆三年编纂的《龙岩州志》有地图标明南郭门楼位置和形状。从此,溪南片区交通便捷,巷道阡陌逐渐形成,沿河吊脚楼耸立,从荒凉的小村变成了繁华的集镇,观音阁更是成为当地百姓祈福求安的圣地。

1927年,军阀陈国辉入驻龙岩,开始所谓市政建设。1928年,为修公路拟改浮桥为大桥,拆除了南门和南郭门楼,但仍保留有三分之二原有的基座。1929年6月19日,毛泽东、朱德率红四军第三次攻打龙岩城时,陈国辉在南门布下重兵防守,萧克支队长率领红四军第一纵队第二支队以南郭门为前沿阵地,指挥红军战士冒着枪林弹雨,冲上浮桥、攻上南门,进入龙岩城内。

据《东肖人民革命史》记载:战斗首先在北门打响。第三纵队部分战士奋勇向虎岭山守敌进击。紧接着第一纵队进攻南门。张双铭、陈品三、陈锦辉率东肖赤卫队配合第一纵队萧克支队消灭石锣石鼓守敌,绕道溪南,攻入南门,直取陈国辉旅指挥部,敌兵乱成一团。此时,郑邦儿童团员陈仁坤独举一面农会红旗,直冲至县衙门口,刚好迎上已换了便衣的陈国辉,陈国辉夺取红旗为掩护,溜至水门,带几个马弁,涉水过河,落荒而逃。剩下的残兵,纷纷向枪声稀疏的东门溃退。这时,冲锋号吹响了,埋伏在东宫山上的红军第三纵队主力,如猛虎下山,全力阻击。陈国辉在龙岩的部队2000余人覆灭于东宫山下、见龙桥一带。三打龙岩城的胜利奠定了闽西革命根据地的基础。

溪南村民踊跃参军参战。他们从南郭门下的浮桥来到南门,进入中山公园参加了庆祝三打龙岩胜利祝捷大会,见到了毛泽东和朱德,以至于解放初期《闽西人民》刊登:溪南村民见到了毛主席画像,仍能回想起当年毛泽东在中山公园演讲的情景。当年受到感召,溪南村有18位在册烈士为革命而英勇牺牲。

上世纪80年代初,萧克将军(开国上将)重回龙岩,曾向党史研究人员忆起当年在闽西战斗的岁月和红四军三打龙岩城的历史,并写下了多篇回忆文章。

物换星移,山城巨变。南郭门楼观音阁被拆毁后,两尊石狮(明代文物)被搬迁至南公园山脚下重建观音阁,香火不断。溪南村民为浮桥捐款记名的石碑也被遗忘在附近的宗祠里。

蓦然回首,灯火璀璨。如今,溪南村沿河岸边新近开发了龙岩非遗主题街,保护了厦大工学院旧址,它以崭新的风貌展现在人们眼前,取得了瞩目的成效。但南郭门楼、观音阁这一段古老的历史不应该只是默默地保留在方志史书的字里行间,它不仅是溪南村近千年文化传承的精神象征,更是革命老区人民英勇奋斗的历史见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