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铁面侍郎黎致远


黎致远(1676-1731),长汀县濯田镇陈屋村人,是“黎青天”黎士弘第三个儿子。康熙三十五年(1696)举人,康熙四十八年(1709)己丑科三甲13名进士。其名“致远”、字“宁先”,典出诸葛亮《诫子书》名句:“非宁静无以致远”。又因其住所名为“抑堂”(又称“仰堂”),后人把“抑堂”(“仰堂”)二字作为他的号。黎致远担任过翰林院太史(又名检讨)、督楚学政、广西典试、吏部给事中、湖广两地巡按、光禄少卿、大理寺卿、奉天府尹兼盛京刑部侍郎等职务,为官清白无瑕。早年曾应张伯行之聘参与编辑历代程朱学派书籍,著有《仰堂文集》等。他谨遵父亲教诲,追寻父亲足迹,为官二十余载,刚正无畏,清廉正直,执法严谨,人称“铁面侍郎”。

“先品行,而后文艺”

民国版《长汀县志》记载了黎致远与福建老乡李光地交往的一段故事。清朝名臣李光地是福建泉州安溪人,历任翰林编修、吏部尚书等职务,曾协助平定“三藩之乱”、收复台湾、兴修河道水利,著有《历像要义》、奉敕编辑《朱子全书》等理学著作,对当时社会发展有重要影响。康熙五十一年(1712),黎致远被授予翰林院检讨。此职务可向皇上直接上疏时政,并弹劾朝廷官员,却没有实权。

当时皇上下诏书提倡正学提携后进。社会流行官走权门。李光地此时已升为文渊阁大学士,人称“李相位”,登门拜谒者众多。李光地是福建老乡,又是黎致远会试时的老师,十分器重致远。黎致远却颇守节气,终日闭门读书,绝不奔走竞争。每次有事谒见李光地,他也只谈国事,简单说上几句就告退,从不谈私事。由于他个性刚直,朝臣都不敢与他谈论私事。即使是公卿权贵爱慕他的才华,也很难约他见上一面。有些人认为他性情冷漠,不近人情。李光第却赏识地称他:“致远是贤者也。”

康熙五十九年(1720),黎致远奉命督楚学政。他痛恨走后门贿考的歪风邪气,为此,定出了“先品行,而后文艺”的选士标准。他认真考核,为朝廷选拔人才,使品行兼优者中选,落选的人也无怨言。“一时拔擢称得人,成进士读中秘书者甚众。”这次提拔的多是真贤才,他们后来大多成了进士,不少还被授予内阁中书或秘书郎等职。

黎致远中举人后,曾受福建巡抚张伯行聘请,到福州修书讲学一年。后来,张伯行被任命为管理全国粮仓的仓场总督时,很多人争相去高攀。张伯行的部属得知黎致远与他交情深,纷纷备礼去拜访黎致远。黎致远一一谢绝,并告诫守门人说:“他们是为张公仓场总督这个位置来有求于我,并非真心为我而来的。张伯行待我好,只因我为人正直。我怎能借用他的地位与名义去谋取个人私利呢?我一向矜持清高,而今若是妄图私利,那我和张公的人品都要扫地了!”

李光地清廉勤政、秉持大义。康熙称赞他:“李光地谨慎清勤,始终一节,学问渊博。朕知之最真,知朕亦无过光地者。”雍正亦称他为“一代完人”。张伯行是清朝著名清官,官至礼部尚书,康熙帝高度评价他:“伯行居官清正,天下所知。”“伯行操守为天下第一。”黎致远与他们交好,可谓“物以类聚,人以群分”。

康熙五十六年(1717),黎致远任粤西(广西)典试,即乡试主考官。很多人都跑到他家送礼。一次,一个人撒谎称已和黎大人当面说过,留下四十两白银就走了。黎致远从广西回到北京家中,得知此事大吃一惊,行李都没来得及卸下,立刻命人送还。家里人说:“让我们先服侍您卸下行装吧!”黎致远责怪道:“知道这是不义之财,我怎能让它多留片刻,以玷污我的品行情操呢?”家人不敢迟疑,即刻遵命送还。听到这事的同僚们无不竖起大拇指。

雍正四年(1726),皇上任命黎致远巡察湖广。黎致远请求“驿驰”(即沿着驿站)一路巡查偏僻州县。皇上允许,并赐他紫貂锭子药。这是清宫中用于防暑避疫的药品,也是清朝皇帝沟通与臣工感情的赐品,代表了皇上的殷切期望。接过雍正的赏赐,黎致远一路巡查。他足迹数千里,遍布了辖区内各州县。所到之处,淫俗杜绝、贪贿收敛、盗贼屏息。

当时,湖南靖州居住着谬冲花衣苗的苗族人。他们占据险要位置拦路抢劫、骚扰村落,成为当地一寇。官员十分头痛,又害怕引起兵戈之乱,不敢轻易出兵。黎致远认为小乱不治必将招致大乱。他写信给有关总督、巡抚、提督,提出务必为民除害,然而治乱不宜血洗,只要惩一儆百。并要求湖南、贵州诸省合力平乱。百姓与士兵深受鼓舞,一齐讨伐剿匪。广东、贵州两地的提督起兵四面包围阻绝,湖南、湖北的士兵深入深山剿匪。贼人很快束手就擒,不到一个月就平定了匪乱,老百姓啧啧称赞。黎致远上报上司时,把功劳全部都归于湖广两地的官兵。

“朕有五个黎侍郎,何愁天下不治!”

雍正二年(1724),黎致远返朝复命,被授任吏部给事中一职。他上疏皇上要广开言路,受到雍正嘉奖,一时免去不少贪而无能之辈。历史学家评价雍正皇帝:正官风、清吏治、惩贪墨,使居官望风革面,“实为千载一时”。

雍正四年(1726),山东巡抚与按察使二人因贪腐入狱。有人向皇上保举黎致远任山东巡察。此时,黎致远已是51岁了。雍正却高兴地对吏部尚书说:“黎致远刚直之臣,有真知灼见,可大用。山东巡察一职还未足尽其长,可命巡察湖广。”

原来,前些年年羹尧仗着战功居功自傲。他拥军十万官高权重,朝中到处都是他的爪牙,连雍正也对他畏惧三分。一次他出征凯旋归来,雍正亲自出宫迎接。他与雍正同乘皇上的专用车辇入宫,引起了许多权贵不满,但众大臣都明哲保身不敢开腔。只有黎致远为国分忧,敢于上疏密报,舍身检举年羹尧,请求对他加以制裁。后来,年羹尧被免职抄家,才发现他家中珍奇无数,富甲江南。而黎致远的奏疏因一直留在宫廷禁中,故而朝廷上下之前没人知道他曾经检举过年羹尧。自此,朝廷官员对他肃然起敬,无不佩服他非同凡人的远见与果敢。

黎致远之所以如此有胆有识,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他严遵父训,忠诚慎密又恪守规矩。自从担任吏部给事中职务以来,每次上疏他都要焚烧草稿。即使至亲的人也不知道他的奏章内容,唯恐泄密误了朝廷大事。黎致远的奏疏一直秘留宫中,没有被年羹尧爪牙与耳目查探。这既是雍正皇帝的幸运,也是黎致远的幸运。正是他的舍生取义,避免了国家与百姓陷入一场战乱。朝廷上下对他的佩服,令他为国为民又多了一份责任与担当。

因湖广两地地广人多,事务繁杂,非老练的大臣不足以担此重任,黎致远被任命巡按湖广(湖北、湖南)。黎致远之所至,对州县官吏所奉例银,一律不收,大小官员皆肃然起敬。当时黎巡察弹劾湖广贪官多人,轻则罢职问罪,重者解京,人们称他为“黑老包再世”。

雍正五年(1727),皇上命他稽查江南河工钱粮一案。他又铲除贪贿,奖励清廉,不久升为正五品光禄少卿,为朝廷负责膳食等保障。

雍正八年(1730)六月,皇上任命黎致远为奉天府尹兼盛京刑部侍郎。盛京(今辽宁沈阳)是清朝(后金)曾经的都城,被皇太极尊为“盛京”。顺治元年清朝迁都北京后,沈阳成为留都。作为留都,奉天王府林立,皇裔国戚众多。权贵常压榨百姓,官员怕惹祸不敢执法。雍正为此伤透脑筋。他对黎致远抱以厚望,希望藉他之手整治盛京。黎致远早听说奉天难治,他请求皇上赐一把尚方宝剑。雍正道:“缉拿凶手,祸害百姓的巨魁可以先斩后奏。我的话就是尚方宝剑!”

黎致远带了几名勇士悄悄潜往奉天微服私访。他们每天到茶楼、酒馆、村庄调查实证,发现不少横行行径,尤其是载亲王的儿子常带着打手横行四野,强占民女,人称“花花太岁”。百姓敢怒不敢言,官府也不敢过问,民间称“法外有天”。暗访十天后,黎致远上任奉天府衙。他命衙役率兵将“花花太岁”拘捕审理,并打入死牢。这擅闯王府、捕捉王子入狱之事,即使是宋代包公也没发生过。载亲王立刻赴京面见皇上求情。雍正避而不见,让他去找刑部。北京刑部派出一名老侍郎赶往奉天,劝黎致远慎重行事。黎致远铿锵有力地说:“稔恶不除,何以为官?皇上怪罪,有死而已!”黎致远典刑处斩了“花花太岁”等恶少。等载亲王爷赶回奉天,尸已入棺。这一举动,轰动了全城。公子王孙们在好长时间内心存畏惧、收敛劣迹。不到半年,黎致远细察民情,以法治理盛京,为民昭雪,全城秩序井然,百姓感恩戴德。人们送他和他父亲黎士弘一样的尊称“黎青天”。雍正曾高度评价他:“朕有五个黎侍郎,何愁天下不治?!”

“宦途遽得失,夙怀经世心”

黎致远始终心怀百姓,他写有《南薰清画洒宸章》一诗:

南薰清昼洒宸章,稼穑都成笔墨光。秋敛春耕题咏遍,更余好句到织筐。辛勤已是起三眠,风物清和日正酣。从此寸丝增爱惜,太平天子重桑蚕。膏沐无心废寝餐,采桑容易饲蚕难。君王图里祝题句,莫作寻常上簇看。撒簇封蚕色色鲜,从前此景有谁传?好将今日艰难意,添入《豳风》第二篇。

黎致远日夜操劳处理积案,案无积牍狱无冤囚。在他的整治下,盛京大治。然而,由于操劳过度,加上王府等人怀恨在心,工作常受到制约,难以遂心。

雍正九年(1731),黎致远五十六岁时,因劳累过度于天奉去世。虽居高位二十多年,但他身后萧条,未置半亩田产,未建半间草堂。几幢旧房子还是祖上置下的房产。父亲黎士弘留下的溉本堂旧宅也是年久未修,不蔽风雨。黎致远死后,府上积蓄不足百两。由于无钱治丧归葬,下属及当地百姓自发集资为他送行。

民国版《长汀县志》记载了黎致远的话:“吾仕宦二十余年,不敢他有所积,以玷先人清白。惟大参公文集失序,编次订讹,刊刻成书,吾愿已毕。子孙贫穷非吾所及也,是以毕生未置田园半亩。先世所遗,亦于巡察湖广及查河时,鬻为资斧。今妻孥饘(稠粥)粥不充,而家声弗替(家族的名声不能被替代)。”可见黎致远重家族声誉胜于一切,是一个为官二十多载,未置半亩田地的客家先贤。

长汀策武策田村的汀江边有一座福海寺,创建于明弘治十四年(1501)。黎致远的父亲黎士弘曾为该寺题写门联:“古寺无灯凭月照,安门不锁待云封。”至今,福海寺内尚有《重建碑记》等四块清代碑文。其中,一块碑文记载了清康熙间长汀进士黎致远曾在寺中设帐授徒的历史。

黎致远还擅长于诗词。公务之余,他乐意寄情山水。《汀州史话》收录了黎致远两首诗。其一为《梅魂》:“纷纷蜂蝶采花忙,为问香从何朵出。疏枝袅袅隔窗摇,琥珀湖中落清蜜。”其二为《有感》:“城上团圆月,人事俄是非。宦途遽得失,夙怀经世心。”黎致远为官,广有德政,勤政爱民,嫉恶如仇,故有“宦途遽得失”的感慨与警觉。然而生性正直的黎致远,不管封建社会的官场如何艰险,仍怀抱“夙怀经世心”的济世理想,把操守看成安身立命的基石。

(执笔:中共长汀县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王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