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汀县公安局红山派出所着力保护生态资源

实施森林警长制 打造秀美生态红山


红山派出所民警深入苏陂村,向村民宣传野生动物保护、森林防火知识等。

龙媒体记者 陈良锦 通讯员 杨桂生

全乡楠木群、红豆杉群得到有效的保护;全乡林下经济产值达4500余万元;四县(市)八乡开展边界联动10余次......这是长汀县公安局红山派出所实施森林警长制,推行“林长+警长”工作机制,构建责任明晰、协同高效、打防结合、治理有效的生态资源保护机制,打造“秀美生态红山”取得的系列成果。

警长+ 支起林区“顺风耳”

2月6日,长汀县红山乡圩日,乡派出所民警和红山林业站工作人员一起,上街开展森林防灭火宣传,发放防火宣传资料,宣传森林防火安全知识、野生动物保护及相关法律法规。

红山乡是长汀县主要林区。红山派出所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积极推进森林警长制,推行“林长+警长”工作机制,派出所所长任森林警长,为辖区生态警务机制第一责任人,将生态环境保护全面融入警务机制,推动“森林警长制”与“林长制”“河湖长制”“路长制”深度融合、一体推进,不断拓宽“森林警长”工作内涵外延,与林业站、自然资源所、乡执法大队等部门建立生态环境保护执法联勤联动机制,公布举报电话,畅通举报渠道,设立举报平台,建立举报奖励制度,全力推动“林长+警长”林区警务新模式落地落实。立足辖区警力实际及辖区需要,落实“一林一警”+“一村一辅警”+“网格护林员”工作机制,积极探索创新,派出所与红山乡11个村级护林员签订聘书,聘请11个村的11位护林员兼任“一村一辅警”,明确村级辅警的责任和义务。强化生态资源保护“三情四网”基础要素,切实掌握辖区“山情、林情、社情”,建立起“群防网、联防网、信息网、协查网”,加强生态资源保护前端感知防控力量,织密立体防控网络,确保生态资源保护全覆盖。

创新+ 筑牢森林“防火墙”

红山乡地处闽赣两省交界处,为长汀、武平、瑞金、会昌四县(市)八乡交界处,林情复杂。红山派出所以“林长+警长”制为抓手,扎实推进比邻地区森林防灭火、禁毒巡查、反诈宣传等联防联控机制建立,定期联动比邻地区开展边界巡护工作,扎实做好森林防火和林业有害生物的防治工作(松线虫病),以及禁毒巡查、反诈宣传等工作。同时建立区域联动会晤机制,相互通报各自林情警情等情况,并建立联动联防工作微信群,实时共享生态环境信息。

“自建立联动机制以来,共开展‘林长+警长+护林员’巡山90余次,边界联动10余次,辖区及边界均未发生森林火情,有效确保了辖区及边界森林的持续安全稳定。”红山派出所所长谢文辉告诉记者。

1月20日,护林员按往常一样开展护林防火巡查宣传工作,当巡查至腊溪村往赤土方向时,发现刘某发正在房后山坎上焚烧杂草,护林员见状立即前往制止,及时向派出所民警和林业站长报告,随即多部门联动开展相关防火知识宣传教育和灭火行动,并对当事人进行了严厉的批评教育,及时制止了一场火情的发生,确保了林区持续安全稳定。

智慧+ 打造生态“千里眼”

红山派出所充分运用视频巡查+常态巡逻,不断构建完善群众性治安防控网络,努力打造守护人民生态安全的“千里眼”。为林区治安管控和打击涉林违法犯罪提供信息支撑。充分运用林长制智慧平台资源,通过平台的运用延伸全乡林区治安管控的末端信息感知触觉,适时将全乡19名护林员每日林区巡查发现的案(事)件信息情况,进行梳理汇总、分析研判和及时处置。

据红山乡党委书记刘胜源介绍,得益于“林长+警长”制的实行,红山森林资源充沛,乡党委政府充分发挥林下资源优势,引导鼓励村民以林地资源和林业生态环境为依托,大力发展林下经济,因地制宜发展油茶、红菇、灵芝、粽叶、松脂、中草药、蜂蜜等项目。未发生国家二级重点保护植物红豆杉、闽楠树被盗伐现象。近年来,慕名前来参观金丝楠木群、红豆杉群的游客日益增多,不断带动了辖区食宿、天然特产等项目的经济收入。现全乡林下经济产值达4500余万元,村民腰包越来越鼓,生活越来越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