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政协委员建议——

促进“家校社”协同育人 为青少年成长保驾护航


融媒体记者 刘玉荣 通讯员 麻小洁

去年,教育部等十三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的意见》,提出到2035年,形成定位清晰、机制健全、联动紧密、科学高效的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

在教育场景逐渐走向多元化的当今社会,除了校园之外,家庭和社会成为学习发生的重要场所,家庭、学校和社会协同育人模式成为教育新生态。所以,如何整合家校社各方力量促进育人目标的实现,成了近年来我市市政协委员备受关注的热点议题。

龙岩市政协委员、龙岩市第一中学教师连亮曦长期关注“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问题。他认为,当前我市对家校社协同共育有着较高的认同度,协同育人的方式也较多,如各地开创了家长志愿者服务队、家长开放日、家长互助中心、家校网络沟通平台等,形式多样,内容丰富,但是协同育人实践中还存在种种现实困境。

连亮曦介绍,目前我市家校之间存在着“主体协同困境、目标协同困境、内容协同困境、场域协同困境”等问题,甚至有时出现家校力量相互排斥甚至彼此抵消的现象。同时,教师指导家庭教育能力不足。目前,我国师范院校开设的公共教育类课程中,主要是教育学心理学方面的知识,而有关家庭教育方面的课程非常少,在教师的职前教育中基本缺失家庭教育指导的内容,这种情况使得师范生走上工作岗位前不具备基本的家庭教育以及家庭教育指导方面的理论知识。教师入职后的培训中缺少专门设计家庭教育指导的内容,多数教师的在职学历教育中完全没有接受过任何家庭教育指导方面的培训课程,导致教师从事家庭教育指导的能力严重不足。

此外,连亮曦认为全国社会资源引入教育刚起步,发展相对缓慢,逐渐成为开展家校社协同育人的‘洼地’。社会组织(机构)参与协同育人还缺少卓有成效的体系和框架,社会力量参与协同育人过程中“多头管理”“各自为营”的现象仍然比较突出。

为破解以上困境,切实促进我市家校社协同育人,他认为应发挥学校主导作用,提升指导服务水平。学校对于帮助家长及时了解学生在校日常表现、常规性指导家长教育孩子的方式相对熟悉。“建议市教育局指导学校,组建以班主任、心理教师、优秀家长和特聘专家为主体的家庭教育指导师队伍,在队伍组建中,尤其要重视吸引优秀家长的加入,以家庭教育的切身体验和生动案例来指导影响其他家长。”连亮曦表示,市教育局可采用“问题导向”课题研究模式,就家校互动合作的内容与机制、家校协同的途径和策略等,形成研究课题从实践问题中来、研究成果推动指导实践的模式。

提供精准的服务供给,形成全社会育人氛围。他认为应将家庭教育指导服务纳入城乡社区公共服务范畴,指导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等公共文化服务机构开发家庭教育类公共服务产品,通过购买服务的方式,构建“群众点单—部门派单—服务机构接单—群众评单”的家庭教育指导服务模式,为家长依法实施家庭教育提供公共服务。“构建一个全方位、多层次的协同育人体系,能改进家长的育人理念和育人方式,让家庭亲子关系更加有爱,惠及到更多家庭,为未成年人健康成长保驾护航。”连亮曦说。

健全管用的工作机制,解决“长效化”的问题。连亮曦建议政府及有关部门建立激励机制,采取项目补贴、奖励激励、购买服务、税收优惠等措施,培育家庭教育服务机构健康发展。

此外,他还建议加强家校社会协同育人的宣传力度,增进共识。具体做法上,他认为,妇联、关工委、教育部门、宣传部门、村(社区)等政府和社会力量都要积极致力于家庭教育的宣传引导工作,通过设立家庭教育宣传月,定期借助报纸、杂志、广电、网络等传媒手段,加大宣传力度,普及教育知识,使正确的教育观深入人心,让科学实施家庭教育蔚然成风;要在教育理念、教育方式、学业安排、习惯养成等方面构建协同、互补的家校共育关系,家校形成合力,共同护航青少年的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