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政协委员建议推动农业数字化转型——

让现代农业有“智”更有“质”


融媒体记者 刘玉荣 通讯员 麻小洁

农业关乎国计民生。如何撬动农业的新质生产力,“数据+”赋能现代农业发展是关注的热点。

近年来,我市围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和数字乡村建设,扎实抓好数字农业发展、“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等工作,取得一定成效。如何进一步推动农业数字化转型,通过大数据赋能让现代农业有“智”更有“质”?12月17日,记者采访了民建市委会。

现状

数字农业发展待破局

民建市委会在调研中发现,我市在推动农业数字化转型过程中存在共性问题。

主要表现在:数字农业人才缺乏。全市农业干部队伍中计算机、电子商务、智慧农业等方面人才严重不足,开展智慧农业没有技术支撑,发展智慧农业困难重重。

资金投入不足。当前除现代农业智慧园建设项目有省级补助100万元外,其他项目没有建立稳定的财政投入机制。由于数字农业投资见效慢,短期收益不明显,小规模企业及小农户参与意愿低,导致全市数字农业投入不足、建设水平不高。

农产品上网困难。主要原因在于我市农产品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程度低,难以支撑持续性的电商平台促销活动。同时,现有的农产品保鲜需要配套仓储保鲜设施及冷链配送企业,投入运营成本较高,加剧了农产品上网难。

建议

实施智慧农业四大工程

针对以上现状,民建市委会建议,实施智慧农业大数据工程。一是整合现有农业种质、农业机械、畜禽养殖、渔业渔政、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等农业生产端的数据资源,完善农业生产数据标准体系,强化数据汇聚、分析和应用能力,推进数据信息资源开放共享,形成智慧农业一张图。二是巩固现有农业生产监测统计渠道,提升对原始数据采集、传输、汇总和管理能力,利用地面观测、传感器、遥感和地理信息技术,实时采集收集农业生产环境、生产设施和动植物本体感知数据,建立农业生产数据采集体系。三是优化市农业大数据中心,形成完整可追溯、不可篡改和多方可信的关键数据集群,为智慧农业发展提供数据支撑。

实施智慧农业示范工程。发展智慧种业和智慧种植,开展智慧农田、智慧牧场、智慧渔场建设,实现种养全过程的数字化改造。同时,推广山区智慧农机。推进信息技术与农机农艺融合,发展全环节农机精准作业,开展主要作物无人农场作业试点,引导数字时代小农户有机衔接现代化大市场,实现农业产业链、供应链与价值链协同发展。

实施智慧农业监测预警工程。结合智慧农业建设,实行单品突破,以我市特色农产品为试点,从生产、加工、流通、销售、消费等全产业链各个环节进行数据采集、分析,让大数据在节约成本、保证农作物生长、防灾减灾抗灾、防控疫病和精准对接产销等方面发挥作用。同时,加快推动监管追溯、疫病防控系统建设,建立数据采集、统计分析、监督检查、信息服务、指挥调度为一体的畜牧业综合监管监测服务系统,推进畜牧业监管监测一体化进程。

实施智慧农业人才培育工程。一是加大培训教育力度,提高全市农业干部队伍和新型经营主体发展智慧农业的意识。二是注重智慧农业人才引进,或通过选送农业农村年轻干部外出深造的方式,加大智慧农业方面人才培养。三是在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和新型职业农培育中,设立智慧农业课程,引领智慧农业发展。

此外,民建市委会还建议,要尽快制定出台相关优惠补助政策。在明确数字农业发展目标和工作措施的基础上,对智慧农业项目申报、资金安排和人才引进等方面给予政策帮扶、资金补助等。他们还建议要认真开展农民手机应用技能培训工作,让农民即可利用电子商务平台销售农产品,促进产销精准对接,实现优质优价,也能在网上购买到货真价实的农业生产资料,降低生产生活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