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气飘飘灵洞山


图片来源于武平文旅

灵洞山地处武平县城西边,也称西山,距离县城不过十里之遥,却仿佛远离了尘世的喧嚣,呈现出一幅宁静祥和的画面。灵洞山山势挺拔,山体磅礴,植被丰富,气候宜人。青山碧水之间,奇峰怪石错落有致,大小溶洞相连,宛如仙境天宫,闪烁迷离。

驱车前往灵洞山,沿途的风景如画,令人心旷神怡。山路蜿蜒,两侧是茂密的树林,偶尔传来鸟鸣声,更添几分幽静。少时我与同学攀至山顶,仰天长啸,一阵清新的空气扑面而来,仿佛洗去了所有的疲惫。站在山顶俯瞰,武平县城尽收眼底,远处的山峦连绵起伏,美不胜收。

灵洞山属于武夷山支脉,海拔超过1400米。山体由三条大山梁组成,左右夹着仙人井坑与观音井坑。从正面看,山势如同一只张开翅膀的大鹏鸟,古人称之为“凤凰梳羽”。灵洞山是典型的丹霞地貌,岩层厚度超过600米。2000年秋,中山大学地质教授王进在考察全国“丹霞地貌旅游区”时来到这里,称赞其为典型的丹霞地貌,岩层历经千年的风化,形成了千姿百态的石景与岩洞。

灵洞山的景点众多,半山腰的天竺院是一座古老的佛教建筑,位于山腰的树丛中。院内悬挂着“西觉灵山”的牌匾,内设“西天佛”神像,门前的对联写道:“有意梵香何须远朝南海;诚心拜佛此处即是西天。”天竺院已有1109年的历史,香火一直旺盛,吸引了无数信徒前来朝拜。沿着山间的小径继续前行,来到了祖师殿。这是一座石木结构的建筑,建于东晋时期,殿内供奉着太上老君的神像。殿前有一个炼丹炉,相传是葛玄留下的。葛玄,东晋时期的著名道士,曾在此地修道炼丹,留下了许多传奇故事。

继续深入山中,你会看到水门井,井水清澈见底,甘甜可口。旁边有一座瀑布,水流从高处倾泻而下,发出震耳欲聋的声音,水珠飞溅,形成一道美丽的彩虹。不远处,有一尊“沐浴观音”雕像,观音菩萨端坐于莲花座上,手持净水瓶,面容慈祥,令人肃然起敬。

灵洞山的奇石与溶洞是其最大的特色之一。阳刚石、官财石、燕岩石、棋盘石、姐抱妹背石、一线天等奇石形态各异,引人入胜。阳刚石高耸入云,气势磅礴;官财石形状奇特,寓意吉祥;燕岩石如燕子展翅,栩栩如生;棋盘石平坦宽阔,仿佛古人的棋盘。

溶洞更是灵洞山的一大奇观。仙人井、海螺井、观音井、蝙蝠岩、吕祖洞、仙人湖、神地窝等溶洞,每一个都有自己的故事。仙人井深不见底,相传是仙人修炼的地方;海螺井形状如海螺,井水清澈;观音井则是观音菩萨显灵之处;蝙蝠岩内栖息着成千上万的蝙蝠,夜晚时分,蝙蝠群飞出,场面壮观。

东晋时期,著名道士葛玄来到这里,见此地风景如画,决定在此修道炼丹。他发动山下村民,修建了祖师殿,用仙人井的水炼制九还丹。葛玄的重孙葛洪后来也来到这里修道,使灵洞山增添了更多的神秘色彩。五代十国时期,山下的众信在西山正中半山腰的岩洞中建起了“天竺院”,亦称“小西天”。北宋年间,一位名叫钟了证的和尚来到这里修行,他驯服了西山的老虎,最终修成正果,骑着老虎上天而去,被后人称为“得道和尚”。

北宋名相李纲被贬为沙县税务兼摄武平知事时,选择在西山庵右侧的石壁处建起了“读书堂”,供武平学子前来读书和避暑。他写下许多赞美灵洞山的诗篇,其中流传至今的《灵洞山》一诗写道:“灵洞山前曲曲开,白云深锁无人来;我今欲觅山中景,洞口无尘多碧苔。”

灵洞山是一处自然美景,更是一个休闲、观光、避暑、娱乐的好去处。近年来,当地政府加大了对灵洞山的保护和开发力度,修建了多条登山步道,增设了游客服务中心和休息亭,使得游客可以更加方便地欣赏这里的美景。

灵洞山不仅吸引了无数游客,也吸引了许多文人墨客纷至沓来。他们在这里留下了诸多赞美之词,使灵洞山更加富有诗意。除了北宋名相李纲的《灵洞山》一诗,至今仍被人们传颂,另一位诗人也曾写下这样的诗句:

灵洞水洁仙人井,院静山深忠定堂。

公余问佛寻仙子,赢得工夫剩读书。

这些诗句不仅赞美了灵洞山的自然风光,也反映了古人在山中修身养性、追求知识的精神境界。

在我看来,灵洞山也像一位慈祥的老人,静静地诉说着千年的故事。漫步在山间的小径,或是驻足于古老的寺庙,你都能感受到一种宁静与祥和。灵洞山,这座仙气飘飘的山,将继续吸引着无数游客前来探寻,成为人们心灵的栖息之地。

(王小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