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梦令·元旦》的精神力量
采访团记者采访王兴钢。 融媒体记者 曾俊钦 摄
■融媒体记者 严庆锋 曾俊钦 郑雪芳
在三明市宁化县长征精神教育基地,馆内正中间的红色展示墙上,展示着词作“宁化、清流、归化,路隘林深苔滑。今日向何方,直指武夷山下。山下、山下,风展红旗如画。”这是毛泽东创作的《如梦令·元旦》。
12月5日,“红色宣传联盟·重走中央红军长征路”龙岩市融媒体中心采访团走进宁化。踏进长征精神教育基地,最先能听到的便是讲解员朗诵的《如梦令·元旦》。
这首词正是毛泽东率领红四军取得战略转移基本胜利时撰写的,字里行间,透露出革命的艰辛,也孕育着胜利的希望和信念。在这首词中,毛泽东以诗人的审美眼光,描绘了红军队伍在艰难困苦中行进的壮丽景象,展现了红军的英勇和革命的乐观精神,传达了红军不畏艰难、勇往直前的英雄气概。它充分展示了古田会议后红军队伍斗志昂扬的精神风貌,并热情洋溢地憧憬了革命根据地将蓬勃发展的美好前景和坚定信心,不仅是对红军行军的记录,也是对革命精神的颂扬,展现了毛泽东的革命浪漫主义情怀。
1929年,毛泽东率领红四军进入福建,在闽西开辟革命根据地。同年12月,红四军在上杭古田召开了第九次党的代表大会,即“古田会议”,会议确定了“思想建党、政治建军”的根本原则,通过了《中国共产党红军第四军第九次代表大会决议案》,在中国共产党和工农红军的发展史上有着极其重要的历史地位,是建党建军历史上的一个里程碑,使人民军队焕然一新。红四军在第九次党的代表大会结束后,决定红四军主力由闽西向赣南进行战略转移。1930年元旦,红四军从古田出发,向北经过连城、清流、归化、宁化,西越武夷山,去江西省开展游击战争。
词句“风展红旗如画”形象地描绘了红军在行军途中,红旗在风中飘扬的壮观场面,象征着革命的力量和希望,也是“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这一科学论断的诗意表达,展现了毛泽东对中国革命光明前途的伟大预言。
90多年,时光流转,换了人间。如今,走在宁化境内,早已不是“路隘林深苔滑”,而是路阔、林茂、繁华。
“我们村这几年变化很大,裸房不见了、村道实施‘白改黑’、主题路灯亮了、村庄变得清爽干净......”在淮土镇凤凰山村,村党支部书记王兴钢告诉记者。
凤凰山村是中央红军村,拥有丰富的红色资源,保留着红军街、朱德演讲旧址、五通庙、红军井、列宁小学、红四军看病所等红色遗址。近年来,依托宁化县淮土(凤凰山)中央红军长征出发地核心展示园建设项目落地凤凰山村的契机,村里加快推进红色遗址的保护修缮,实施红军街历史风貌修复,新建了长征历史步道、鞠旅陈师广场、情忆园广场、继往开来广场以及游客服务中心等。
红色文旅的兴盛,让乡亲们在家门口吃上了旅游饭。2023年,凤凰山村村集体经济收入15.25万元,人均收入2.46万元,凤凰山红色联村年接待游客6万余人次。
凤凰山村的蜕变是宁化革命老区振兴发展的缩影。“用好红色资源是凤凰山村乡村振兴的‘金钥匙’。”王兴钢说。
记者手记
《如梦令·元旦》不仅仅是一首词,更是一段历史的浓缩,是一种精神的传承,这种精神将永远激励着我们,在新时代的征程上奋勇前行,去追寻属于我们的“如画”未来。在三明市宁化县,记者深切体会到革命年代红军战士在逆境中的乐观主义和坚定信念。正是这种革命精神的传承,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宁化人民坚守初心、勇往直前、不懈奋斗。他们继承了先辈的遗志,以实际行动诠释着革命精神的时代价值,不断在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取得新的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