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山歌助农”说开去
■晓笛
“峰市有个福安哥,曾经是个兵哥哥,什么苦头吃得下,种个橘柚真的好。安哥橘柚确实好,外观好靓味道好,农业专家都夸奖,吃了你就懂得好......”近日,闽西永定区客家联谊会在峰市镇阿佛农庄录制的一段山歌视频被迅速刷屏,退伍军人王福安栽种的有机、无公害橘柚迅速在网上热销,倍受消费者青睐。
山歌助农是永定客联会在弘扬客家文化过程中积极探索的一条新路径。该会充分发挥客家非遗资源优势,积极吹响非遗助农号角,通过微信公众号、视频、抖音等现代传播方式,助力乡村振兴。
从山歌助农让我想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运用。闽西传统文化深厚,留下客家山歌等丰富多彩、特色鲜明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如何把非遗保护传承与乡村振兴有机结合,让非遗“活”起来,变成生产力,带动一方经济高质量发展?
挖掘文化内涵。非遗文化,记录着历史、反映社会生活,承载着人们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期待与向往。要结合新时代特色,对非遗文化进行再挖掘,不断丰富文化内涵。同时,扎根群众生活,充分运用民众喜闻乐见的文艺样式,以乡村生活、乡村生产、乡村习俗为切入点,运用信息平台优势,扩大宣传,提升民众的文化自觉,让非遗“活”起来,赋能乡村文化振兴。
树立“三农情怀”。积极探索“非遗+”模式,做到民有所盼,我有所为,让非遗融入相关农业产业,利用文化营销手段,推动非遗与乡村振兴领域的融合发展,不断增强非遗发展活力。同时,要充分把握新形势新消费特性,着力打造新媒体传播宣传矩阵,提高非遗文创产品的传播质量,有效提升农产品价值链,促进当地群众增收致富。
重视人力支撑。非遗助农,需要一批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非遗工作人才。要创建传承人培养与培训机制,为传承人提供各项支持;让非遗进校园、进家庭,让更多年轻人热爱非遗,运用非遗;采取师带徒的“传帮带”方法,让更多乡土非遗人才脱颖而出,服务“三农”发展。让非遗焕发新的活力,成为助推乡村振兴新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