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放大
- 缩小
- 默认
守护绿水青山 共建生态家园
——我市“高站位、严要求”推进生态环境综合整治

连城福地水库

龙津河挺秀桥一角

上杭旧县镇蓝田村

武平县城厢镇云寨村

汀江流域长汀县城段

九龙江干流漳平段

永定河仙师段
2023年以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为促进闽西革命老区高质量发展,打好绿色生态牌,以“深学争优、敢为争先、实干争效”行动为抓手,部署开展了全市生态环境综合整治专项行动工作。全市上下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成效导向,以强有力措施推进生态环境综合整治工作取得明显成效,有力解决了一批突出生态环境问题,实现了生态环境质量“好于上年同期水平、高于全省平均水平”的攻坚目标,在省对市2023年度党政领导生态环境保护目标责任书考核中获得优秀等次,首次位居全省第三。
其中,2023年度水环境质量提升实现了“质”的转变,全市76个国省控(考)断面I-II类综合水质比例67.1%,与2022年同比提升17.1个百分点,高于全省平均水平3.6个百分点,16个国控断面I-II类优质水质比例与2022年同比提升25个百分点,高于全省平均水平6.4个百分点。2024年1-10月,国省控断面I-II类优质水质比例达81.6%,同比提升17.1个百分点,16个国控断面I-II类优质水质比例为93.8%,同比提升18.8个百分点,水环境质量持续稳步提升。
坚持高位推动,全市上下齐心攻坚。2023年以来,专门成立全市生态环境综合整治专项行动指挥部,由市委书记、市长任总指挥长,研究出台综合整治行动方案,并建立了督导、倒查、问责、奖励、“一月一通报”等系列工作机制。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各挂钩市领导和分管领导,以及市人大、政协、纪委监委全部参与整治各项工作,有力有序推进了各项攻坚任务及各县(市、区)突出生态环境问题整改完成,2023年,全市21项市领导挂牌督办和236项突出生态环境问题清单全面完成整改,2024年,各县(市、区)131项突出生态环境问题清单已完成整改65项。
坚持突出重点,推动水质改善提升。将水环境治理作为整治工作重中之重,研究出台《龙岩市进一步深化畜禽养殖业污染防治 促进生猪养殖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方案》《龙岩市主要流域水环境质量提优三年行动方案(2023-2025年)》。整治开展以来,全市累计关闭拆除生猪违规养殖1747户,拆除面积24.24万平方米,改造升级2822家,同时关闭拆除98家牛蛙养殖户,拆除超养水产养殖网箱面积4.33万平方米;持续开展入河排污口整治攻坚,完成807个入河排污口整治及180个年度规范化整治任务;加快环境基础能力建设,累计完成新建改造污水管网达260.41公里,市本级铁山污水处理厂扩建和提标改造项目顺利建成投运、南翼污水处理厂已完成扩建并通水运行;研究出台《龙岩市流域水质考核管理办法》,将断面水质责任与各级河长挂钩,对断面出现水质问题的挂钩责任人予以严肃追责问责。整治开展以来,累计对199个相关河长进行函告预警,约谈50人次,并对水质类别下降的乡镇主要领导(河长)给予效能问责。
坚持问题导向,督促整改落细落实。先后组织开展专项督导11次,发出专项行动全市月通报15期,实施“黄牌”警示措施8批次;坚持清单化一体推进中央和省级环保督察问题整改,印发《龙岩市贯彻落实第三轮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报告整改方案》,第三轮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涉及我市18项问题均有序推进,7项问题11个整改事项取得阶段性成效;全市319件第三轮中督交办信访件共办结282件(办结率88.4%),完成验收销号211件(验收销号率66.14%)。
坚持严格执法,筑牢环境安全底线。整治开展以来,实施以水电站、化工企业、机械加工、矿山机制砂、养殖业等行业为重点的常态化执法行动,污染治理设施7829台(套),立案查处513家,移送公安行政拘留案件11起,移送司法机关环境犯罪案1起,有力打击了各类污染环境和破坏生态的违法行为;积极推动气、土协同防治,在全
省率先推进全市5条水泥生产线超低排放改造基本完工,完成12台10蒸吨以下燃煤锅炉淘汰及2019年以来用途变更为“一住两公”的116个应调未调地块补充调查工作,同时持续开展废弃矿山生态修复,推进新罗、永定煤矸石综合整治,强化尾矿库环境安全排查整治及生活垃圾处置问题整治等,推进耕地林地保护和水土流失问题整治,完成全市各类土地整改15454亩,完成全市化工园区问题专项整改57个、化工园区企业突出生态环境问题148个,并积极推进龙岩高新区、龙雁经济开发区、永定工业园区、连城工业园区等4个省级园区完成“污水零直排区”建设。
各县(市、区)经验做法成效
新罗区
在全省首创“园丁河长”队伍,16个主要流域国省控断面综合水质I-III类优良水质比例100%,I-II类优质水比例68.75%,较去年同期提高12.5个百分点。中心城区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为99.4%,在全省9个地级城市排名第1。强化生态系统保护、修复,完成植树造林面积5636亩、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面积2.55万亩、卫片图斑整治298宗。投入1.1亿元推进中心城区污水处理提质增效,逐步建立污水治理长效机制。向上争取中央及省级生态环保资金1.6亿元,谋划21个环境治理项目,完成环保投入超1.7亿元。
永定区
将生态环境保护作为“一把手”工程,通过创新机制、项目带动、问题整治等举措,不断提升生态环境质量;将生态建设兵团纳入“1339”兵团式作战体系,统筹全区各部门共同推进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今年以来,全区26个市级以上考核断面I-III类水质比例均达100%,I-II类水质比例为61.54%,同比提升19.23%,乡镇污水处理设施实现全覆盖,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有序推进;城区空气质量排名全省全市前列;龙潭矿区转型发展蝴蝶兰产业经验,受中宣部“高质量发展调研行”关注,成功入选福建省“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探索典型案例”,实现了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赢,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新的活力。
上杭县
扎实打好碧水保卫战、蓝天保卫战、净土保卫战,生态环境质量进一步提升。10个主要流域国省控断面综合水质I-III类优良水质、I-II类优质水比例均为100%。8个省控小流域和11个市控断面综合水质I-III类优良水质比例100%。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为99.7%,环境空气质量显著提升。强化土壤重点企业监管,督促企业严格落实土壤污染防治法三大义务,规范拆除重点设施设备;强化建设用地安全利用,完成18个“一住两公”地块土壤调查评审。
武平县
为绘好“山水画”,持续开展生态环境综合整治,9个主要流域断面实现水质全优。深入实施水质提优,围绕六大项14小项任务开展流域综合治理和生态修复,实施入河排污口整治、畜禽养殖污染防治、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等专项行动。坚持项目驱动治理,成立项目工作专班,精准策划生成18个水环境治理项目,累计争取生态环保专项资金4972万元,助力水质改善。打造养殖粪污治理新模式,采用“生态全循环碳减排”工艺,既实现全程碳减排和全程消解污泥,又确保了尾水达标,还生产出高质量的液态菌肥和复合酶,真正做到粪污资源化利用。
长汀县
深化拓展“三争”行动,推进生态环境综合整治,取得明显成效。水环境污染整治方面,主要流域国省控断面优良水质比例为100%、优质水比例均为100%;省控小流域优良水质比例为100%。已完成城区新建改造污水管网27.057公里、乡镇集镇管网铺设33.4公里。列入考核水电站的生态下泄流量合格率100%。大气污染整治方面,城市空气优良天数比率为99.7%,优级天数比例为90.8%。土壤污染整治方面,垃圾焚烧发电厂已投入运行,日处理量约300吨,实现生活垃圾“零填埋”。水土流失问题整治方面,已完成16个疑似图斑的现场认定,其中2个需要整改,目前已完成整改。
连城县
今年以来,全力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项目带动治理,坚持把落实项目工作法摆在突出位置,以项目带动环境治理,助力绿色经济发展,谋划生态环境治理项目31个(已入中央库3个、省级库7个)。执法形成威慑,环境执法大队检查企业423家次,下达责令改正违法行为通知书39件,办理行政处罚案件17起,办理配套案件5起。环境持续向好,1-10月,该县主要流域国省控断面I-II类优质水比例为71.4%,同比提升28.6个百分点;城区空气质量综合指数全省排名第11位(较2022年提升13名),优良天数比例为100%。
漳平市
全力打好碧水保卫战,率先规范入河排污口建设、完成保留生猪养殖场升级改造评估工作,有效管控源头污染,靶向发力治理水质;申报生态环境治理项目32个,以项目带动生态环境治理,长效化巩固流域水质;修订《漳平市流域水质考核管理办法》,实行保留生猪养殖场“五积分制”,建立九龙江流域生态警务整体性保护(区域协作)机制,全面提升流域生态治理质效。2024年,国省控断面、市控断面优质水比例同比分别上升25%、40%,“河湖长制+”工作机制、“菌稻轮作”等多个创新举措在省、国家级媒体有效推广。
本版文图由市生态环境局、各县(市、区)生态环境局提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