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放大
- 缩小
- 默认
文明有象 豸下塘前
——连城县塘前乡打造乡村文化会客厅示范片的探索
图为“豸下莲乡”文旅度假区水源片区。
■通讯员 黄水林 吴清兰 罗俊敏 文/图
洁净有序的街巷、碧水汩汩的溪流、绿树葱郁的环山;老人门前闲谈、孩童村中嬉戏、游客漫步品味......11月26日,走进素有冠豸山“后花园”之美誉的连城县塘前乡,目光所至,一行行描绘田园乡村的绝美诗篇照进现实,唤醒人们心中深藏的诗和远方,也折射出该乡精心打造“文明有象 豸下塘前”乡村文化会客厅示范片,谱写“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乡村振兴新篇章。
塘前乡是“文明有象”优秀传统文化的孕育地、实践地。近年来,塘前乡充分挖掘“文明有象”的文化内涵,把蕴含其中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融入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等建设中,打造“文明有象 豸下塘前”乡村文化会客厅示范片,推动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为新时代塘前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力。
文教昌明,孕育“文明有象”
走进位于冠豸山后山的“中国传统村落”迪坑村,碧水潺潺的溪流穿村而过,堤岸上是重现纪晓岚题写“文明有象”匾额场景的文化长廊。
据相关史料佐证,清乾隆二十八年初,时任福建省提督学政的纪晓岚慕名冠豸、游历讲学,忽然想起在乡试中表现突出的迪坑村考生江龙蟠,于是欣然前往,于路间偶遇村民,皆以礼相问。行至村口,闻琅琅书声,见习武成风。信步村中,房屋错落、纸坊林立,邻里和睦,黄发垂髫,怡然自乐,叹曰: “此乃世外桃花源也。”至龙蟠家,与之相谈甚欢,遂欣然提笔“文明有象”,勉励江氏家族子弟崇文重教,弘扬道德气象,遵行忠孝气节,而这也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迪坑人。
何为“文明有象”?塘前乡党委书记傅永贵向笔者娓娓道来,“文明有象”作为根植孕育传承发展于塘前乡最有特色、最熠熠生辉的文化现象,也是社会文明进步的体现和缩影。“文明”,指文采光明、文教昌明;“有象”,喻世事昌平、景象美好。“文明有象”,蕴含着“忠诚为民、昌教兴文、重道崇礼、勤勉奋进、人和业兴”的深厚意义。
在塘前乡,塘前、迪坑、水源等村庄紧密相连、一衣带水,“文明有象”也成为塘前乡崇尚文化、赓续文明的代名词。进入新时代,该乡整合客家传统文化、红色文化、知青文化等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在塘前、迪坑、水源等村“连片打造”集红色教育、文明实践、民俗文化、特色文旅为一体的“文明有象 豸下塘前”乡村文化会客厅示范片,探索文化兴乡之路,赋予“文明有象”新的实践内涵。
文化传承,“文明有象”有形展现
参观奖状陈列馆、知青文化陈列馆,开展趣味互动游戏,体验亲自动手烧烤......日前,连城县冠豸中学组织600余名初三学生徒步约12公里,走进塘前乡开展第二届“豸下莲乡”综合社会实践活动,集体探索自然之美,接受红色文化熏陶,展开一场难忘的研学之旅。
如何利用好古村古建古文化,唱响时代之歌?对此,塘前乡在推进乡村文化会客厅示范片建设中,充分活化利用古建筑老祠堂以及荒废的造纸厂旧厂房,争取资金全面修缮塘前村的贻谷堂、宝鉴堂、有积楼,水源村的知青点,迪坑村的进士第、儒林第等,“串点、成线、拓面”推动乡村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先后建成“文明有象”文化主题馆、福文化馆、客家民间技艺馆、知青文化陈列馆、奖状陈列馆、莲台文化交流馆等特色展陈馆,成为文化赋能乡村振兴的重要平台。
如今,塘前乡这些特色乡村文化“名片”吸引了一批又一批的研学学子、各地游客们纷至沓来,走进一幢幢古宅、一处处展馆,与历史对话、与文明交流,古建筑在新时代焕发出了新的活力。
文化惠民,“文明有象”有态传承
国粹“京剧”与国家级非遗项目连城提线木偶戏同场登台,演绎《东方赞》《白蛇传选段:游湖》《辕门斩子》等经典剧目,开展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和政策方针、移风易俗、禁毒反诈等宣传,为乡村群众送上精神文化大餐。
自从今年3月,塘前乡上琴村京剧协会成立暨京剧文化广场活动开展以来,这些精彩场面在塘前各村轮番上演,成为该乡打造乡村文化会客厅,满足群众文化需求,丰富群众文化生活的流动“小剧场”,让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的乡村“大舞台”。
推动乡村文化繁荣兴盛是乡村文化会客厅的重要使命。塘前乡“文明有象 豸下塘前”乡村文化会客厅秉承“文化惠民”的初心,打造群众文化“主阵地”,举办“荷花节”“春晚”“京剧交流会”“元宵游龙”等各种群众性文化活动,以文化文艺熏陶滋养人心,实现以文化人,推动“文明有象”有态传承。
此外,该乡还依托塘前村种植的百亩荷花,先后举办六届荷花节,展示塘前丰富的文化资源,推动乡村旅游发展;上琴村成立京剧协会,传承成立于上世纪50年代业余京剧团的衣钵,时常在全乡开展交流表演;迪坑村每年举办游龙闹元宵活动,在特色年味民俗中传承非遗文化......依托现有的文化资源,通过举办各种活动,宣传推介塘前文化资源,提升塘前的知名度和美誉度,推进全域旅游、乡村振兴示范区建设发展,用行动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业兴民富,“文明有象”有感挖掘
在塘前乡水源村食用菌大棚里,一袋袋香菇菌棒在木架上或地上整齐摆放,一朵朵圆圆胖胖的香菇争相探头,长势喜人,村民们忙着采摘、装筐、运送、分拣、烘烤,各项工作井然有序,处处呈现出一派丰收的忙碌景象。
村美人和,业兴民富。推进产业兴旺是“文明有象”的重要内涵,也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首要任务。近年来,塘前大力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依托绿色生态、地理区位、乡村旅游等资源优势,构建整乡推进食用菌种植产业联合体,充分发挥联农带农效应,夯实集体共富基础,有效促进村财增收、村民致富。目前,由罗地村带动塘前、上琴、水源、迪坑等村种植约12万棒,“一乡一业”产业格局初步形成。
塘前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中,对群众意见大的20多口“臭水塘”进行整治改造,引种十余个品种的荷花,让其变成生态美、百姓富的“豸下莲乡”。同时,引进旅游企业,完善亲子漂流、水上乐园、户外烧烤、田园民宿、垂钓采摘等生态项目,开发集客家、红色、生态等文化为一体的旅游线路,大力发展集文化、旅游、研学、休闲为一体的乡村旅游产业。如今,“豸下莲乡”文旅度假区成功创建国家3A级旅游景区。今年1至9月份,累计接待游客200余批次约30万人次,实现农产品销售和旅游营业收入约50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