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则全胜

——我市提升“五种能力”、持续拓展提升“长汀经验”,向全域水土保持高质量发展先行区迈进


融媒体记者 黄俊 通讯员 林加涛

连日来,长汀县相关部门工作人员深入新桥、庵杰等汀江上游乡镇,开展2024年国家重点水土保持工程项目阶段性验收。今年1—10月,该县策划实施“六大工程”项目26个,累计开展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和生态恢复面积11.28万亩。

放眼全市,截至10月底,今年以来我市完成水土流失治理30.15万亩、占省下达任务的110%。“这是我们着力提升‘五种能力’、持续拓展提升水土流失治理‘长汀经验’的成果。”昨日,市水利局副局长卢晓香告诉记者。

我市始终把巩固提升水土流失治理“长汀经验”作为重要政治任务,列为市委市政府“十项重点改革”、为民办实事项目之一。2023年4月,我市率先在全国市级层面研究出台《龙岩市巩固提升水土流失治理“长汀经验”进一步加强水土保持工作的实施意见》,提出着力提升差别化防控能力、精准化监管能力、系统化治理能力、产业化供给能力、多元化支撑能力,持续巩固提升水土流失治理“长汀经验”,争创龙岩市全域水土保持高质量发展先行区。提升“五种能力”,成为全市上下推动水土保持工作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和具体举措:

——突出预防保护,差别化防控能力全面提升。我市按照水土流失轻重,划定一、二、三类重点县分别给予不同的补助标准进行精准治理、深层治理,全市累计减少水土流失面积210.9万亩;率先编制龙岩市水土保持高质量发展规划,出台《龙岩市长汀水土流失区生态文明建设促进条例》,在全省率先深化林权制度改革、制定林木蓄积量增长激励机制、暂停砍伐阔叶树、禁止炼山造林等举措,运用法治手段巩固和提升治理成果。

——压实主体责任,精准化监管能力全面提升。我市明确24个成员单位水土保持责任清单,在全省率先实行河湖长制、林长制,开展人为水土流失问题整治攻坚行动,水利、自然资源、生态环境、林业等部门建立联合行动机制,农林开发实行“联审联验+承诺制”管理;探索“天上看、地下查、网上管”全过程、无死角监管模式,实现生产建设项目落实水土保持“三同时”制度“提醒、整改、销号”闭环式管理,近年来违规图斑累计下降78%。

——注重综合施策,系统化治理能力全面提升。我市出台《山水龙岩建设工作方案》,整合部门资金,统筹推进水土流失治理、造林绿化、中小河流治理、农村环境整治等工程,实施闽江和九龙江山水林田湖草一体化生态保护和修复工程、汀江流域生态保护等项目1158个,完成投资392亿元,打造了一批幸福河湖,2024上半年闽江流域(龙岩段)国省控小流域断面首次实现全域二类水;统筹推进水土流失治理与乡村振兴建设,成功打造省级乡村振兴试点村110个、实绩突出村52个,建成市级“美丽庭院”6000户,创建国家级绿色矿山8家、省级12家,长汀县创建“绿盈乡村”287个,入选“中国最美县域”。

——着力绿色发展,产业化供给能力全面提升。我市在水土流失区建成油茶、杨梅等特色产业基地22.71万亩,全市实现林药、林菌、林花、林禽等林下经济经营面积1081万亩、产值达262亿元,带动18.7万户农户参与;全力打造以“森林人家”为主的生态旅游,现有“森林人家”322家,全年实现生态旅游社会总产值91.64亿元,生态旅游直接收入11.76亿元;积极培育和开发水土保持项目碳汇,全国首单和跨省首单在长汀成功落地。

——健全完善机制,多元化支撑能力全面提升。我市在全省率先出台森林碳汇赔偿机制,龙岩市适用案件刑事案件46件,累计认购碳汇量1.2万吨。通过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山林经营权流转、项目倾斜、资金扶持等政策,引导企业、高校、科研院所以及全社会各方力量参与水土流失治理,参与治理企业或大户3841家,全市累计引进社会资本9.26亿元。建立“四站二院一中心”科研平台,吸引12名博士45名研究生,实施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研究课题8项,获得中国水土保持学会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

顶层设计规划、系统思维推进,全市水土流失治理工作交出了令人满意的答卷:2023年,全市水土保持率从2000年的90.13%提升至94.27%,分别高于全国、全省21.71个百分点和1.32个百分点;2023年森林覆盖率79.21%,连续45年位居全省第一;全市主要流域76个国省控断面I—III类水质比例达100%;原水土流失区维管束植物从上世纪80年代的110种增加到现在的340种,鸟类从100余种恢复到306种;我市水土保持创新工作有八项走在全省乃至全国前列......

“我们将继续做好‘五种能力’提升,继续在全面深化改革上走前头、作示范,持续走好从精准治理到系统治理转变、从水土流失深层治理到生态屏障构建、从绿色生态到绿富共赢发展、从改革创新到长效机制建立、从试点突破到示范先行转变的路子,在更高层次、更宽领域丰富充实‘长汀经验’。”市水利局局长熊瑞春表示。

“五种能力”持续提升,闽西水土保持工作加速由“治”到“防”转变、由“量”到“质”提升、由“绿”到“优”深化,向着全域全国水土保持高质量发展先行区的目标稳步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