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起来 富起来 美起来

——我市打造生态文明建设“龙岩样板”纪实


融媒体记者 黄俊 曾俊钦 林阿玲

初冬的闽西大地,依然处处郁郁葱葱、生机勃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生态产业井喷发展,生态价值源源不断转变成为经济价值,人们在绿水青山间享受生活、创造财富。

龙岩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孕育地和实践地。1999年,时任福建省委副书记、代省长习近平同志专程到长汀视察、指导水土保持工作,此后又多次对长汀水土流失治理工作作出重要指示批示。25年来,龙岩干部群众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感恩奋进,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聚力打好绿色生态牌,在生态文明建设上走前头、作示范,全力打造生态文明建设“龙岩样板”,谱写了新时代新龙岩生态文明建设的新篇章。

持续厚植靓丽底色,绿起来

12月2日,长汀县晨露种养技术服务专业合作社理事长曾宪富和社员们在山场忙着采收黄花远志和植株管护,合作社已种植黄花远志960亩,并广植紫花泡桐、木禾、枫香等树种,既增强了水土保持能力,也让山林成为“绿色银行”。长汀县水土保持中心主任岳辉告诉记者,今年1-10月,长汀策划实施2024年生态精准治理、监管保障、质量提升、发展示范、制度创新和科技促进等“六大工程”项目26个,累计开展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和生态恢复面积11.28万亩。截至10月底,今年以来我市完成水土流失治理30.15万亩、占省下达任务的110%。

我市始终把巩固提升水土流失治理“长汀经验”作为重要政治任务,列为市委市政府“十项重点改革”、为民办实事项目之一。2023年4月,我市率先在全国市级层面研究出台《龙岩市巩固提升水土流失治理“长汀经验”进一步加强水土保持工作的实施意见》,提出着力提升差别化防控能力、精准化监管能力、系统化治理能力、产业化供给能力、多元化支撑能力,持续巩固提升水土流失治理“长汀经验”,争创龙岩市全域水土保持高质量发展先行区。顶层设计规划、系统思维推进,全市水土流失治理工作交出了令人满意的答卷:2023年,全市水土保持率从2000年的90.13%提升至94.27%,全省、全国领先,森林覆盖率达79.21%,连续45年位居全省第一;原水土流失区维管束植物从上世纪80年代的110种增加到现在的340种,鸟类从100余种恢复到306种;我市水土保持创新工作有八项走在全省乃至全国前列。连城县文亨镇是全省重点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重点乡(镇)之一,通过实施崩岗工程治理、发展“种养结合”生态循环农业,曾经的崩岗地如今绿意盎然,带动了村集体和村民增收。

“有了这红本本,我们可以放心搞种植了!”12月1日,武平县下坝乡露冕村的邱先生、刘女士拿着林地经营权不动产权证高兴地告诉记者。一个多月前,他们领到了武平颁发的第一本自留山“三权分置”林地经营权不动产权证,这是继2021年开展林权“三权分置”办证以来的又一林权登记工作的探索和尝试,标志着武平实现了林权全类型不动产登记。

这是我市巩固提升林改“武平经验”的又一喜人成果。我市以全国林业改革发展综合试点市、国家林业碳汇试点市建设为抓手,持续改革创新,加快推进“多方得益、多式联营、多重服务”的“三多改革”试点,深入实施林木采伐管理制度、林业碳汇工作机制、林业金融服务、林业经营机制、国有林场改革发展机制、司法护航生态机制等“六大创新”,完善林业部门主抓、相关部门齐抓、社会各界参与的工作落实“三项机制”,林改成效显著、亮点频现:我市在全国率先推行的“取消人工商品林主伐年龄限制”等四项举措被广大林农群众认可;全国首个林业综合服务智慧管理平台“e林通”在武平上线;龙岩林票在武平县正式发行;龙岩市林业金融区块链平台获评2023年福建省金融创新二类项目;全国首单水土流失区林业治理碳汇保险在长汀签约;国家林草局出台支持漳平市开展海峡两岸现代林业融合发展试点文件;龙岩市在全省2023年度林长制考核中获得第二名;全市众多林改典型案例被国家林草局、省林业局推广......

我市矿产资源丰富,开采历史悠久,此前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历史欠账多。近年来,我市通过采取生态保护、系统修复、综合治理、机制创新等举措,积极拓宽废弃矿山生态保护修复治理新路径,取得阶段性成效。截至目前,已创建国家级绿色矿山8个、省级12个,完成治理废弃矿山生态修复20000多亩,成功打造上杭紫金山国家矿山公园、新罗紫金山体育公园生态新城典范、闽江流域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等一批试点示范项目。位于龙岩中心城区的紫金山体育公园坚持“谁治理、谁投资、谁受益”的治理策略,引导和激励社会资金投入,通过综合治理和建设,昔日“伤痕累累”的废弃矿山,华丽转变为集生态、体育、教育、住宅为一体的生态新城典范。

绿色,早已成为闽西最靓丽、最鲜明的底色!

加速释放生态红利,富起来

12月3日上午,永定区仙师镇恩全村村民们正在为已采摘的蜜柚树进行环割、修剪、扩穴施肥等作业,山场的一边,60亩泰国青柚已经结出了硕大的果实,将在春节前采摘。“柚子是我们的主导产业,全村种植面积2800亩。”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肖浪和说,过去依赖大量撒施固态化肥,土壤污染严重,近年来,通过安装滴灌、推行水肥一体化,实现了节本、减污、增产、提质,2023年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8万元,比2022年增长5%。

点“绿”成“金”的场景不仅出现在永定龙湖周边,在闽西大地,绿色、生态已经释放出巨大的发展红利。

走进上杭县才溪镇溪北村,青山绿水间,共富之路蜿蜒向前,一条宽阔整洁的共富带如同彩带般环绕在村庄周围,串联起一片片生机勃勃的田野山林和错落有致的产业基地,令人心旷神怡、赞叹不已。2023年,溪北村村集体年收入69.5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2123.6元。一幅机制活、产业优、百姓富、生态美的崭新画卷正在才溪的青山绿水间徐徐展开。

近年来,我市立足资源禀赋,创新实施“158”乡村建设工作机制,即坚持“原生态、低成本、有特色”的建设理念,探索推广思想共富、产业共富、合作共富、改革共富、人才共富、文明共富“六个共富”机制,探索出一批具有龙岩特色的乡村振兴模式和经验,促进农民增收致富。

生态是资源,也是财富。我市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坚持把“绿色”作为最亮丽的底色,把“生态”作为最宝贵的财富,依托资源禀赋深入推进绿色生态产业发展,打通“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双向转化通道,走出了一条既有“含金量”又有“含绿量”的发展路子,让百姓“富起来”。

——绿色生态产业全面提升。水土流失区变废为宝,在水土流失区建成油茶、杨梅等特色产业基地22.71万亩,全市实现林药、林菌、林花、林禽等林下经济经营面积1081万亩、产值达262亿元,带动18.7万户农户参与。

——生态旅游产业融合发展。全力打造以“森林人家”为主的生态旅游,现有“森林人家”322家,占全省的1/3以上,全年实现生态旅游社会总产值91.64亿元,生态旅游直接收入11.76亿元。

——“两山”转换渠道持续拓宽。积极培育和开发水土保持项目碳汇,全国首单和跨省首单在长汀成功落地,共交易水土保持项目碳汇11万吨,总价198万元,“绿水青山”加速向“金山银山”转化,“林票”“碳票”等真正带动村集体受益、老百姓增收。

——工业绿色转型升级不断加快。通过提质增效着重发展优势特色现代农业,大力推动园区、企业绿色发展、转型升级,实施节能降碳,加快推动生态转型、循环改造,推进绿色制造,走出了一条绿色发展的康庄大道。通过大力实施“农业稳市、工业立市、三产强市”战略,全市综合经济实力不断增强,经济结构发生了明显变化,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

经过持续探索实践,我市实现了生态美与百姓富的有机统一。2024年前三季度,我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523.31亿元、同比增长4.7%,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0337元、同比增长5.2%,其中,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9674元、增长4.4%,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1192元、增长6.7%。

奋力绘就幸福图景,美起来

12月2日,记者走进上杭县湖洋镇上埔村,干净整洁的村道、生态优美的古绿湖景观塘,碧水清清倒映着周边白墙红瓦的房屋和依然葱郁的树木,一幅美丽宜居的田园水乡画卷在眼前展开。“现在环境变好了,我们住着非常舒服,早晚沿着景观塘散步、聊天,日子过得很满足。”村民林家寿满意地说。

同日,家住新罗区璞玉润园小区的李阿姨和往常一样,晚饭后邀着老伴出门散步。“有了这个小公园,可以在家门口散步健身,太方便了!”她口中的“小公园”,就是位于红肖路北侧、璞玉润园小区旁的海绵口袋公园。

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在闽西,城乡面貌进一步呈现“高颜值”,人民生活质量进一步迈入“高品质”。

我市全力推动生态环境综合整治专项行动,深入打好蓝天保卫战、碧水保卫战、净土保卫战,着力解决突出生态环境问题,同时通过加强法制建设、强化生态环境执法监管、推进体制机制创新,全面推进生态环境治理现代化。2023年中心城区空气优级天数比例居全省第一,空气质量综合指数、优良天数比例均居全省第二,截至今年10月,主要流域国省控断面I-II类水质比例达81.6%,比2022年底提高31.6%。

公园,是城市的“绿肺”,也是城市的文化。近年来,我市因地制宜规划建设功能各异的大型山地、沿河公园,同时顺应发展新理念和市民需求,加快推进家门口的“口袋公园”建设。目前,龙岩中心城区累计建成综合性及专类公园36个、“口袋公园”39个,绿化覆盖率达41%。“推窗见绿、抬脚入园”的梦想,正在照进现实。

12月3日,阳光照耀下的漳平市境内的九龙江流域水光山色交融,成群的白鹭从河面飞过,两岸栈道不时传来阵阵欢笑,人们在如画的景致中畅享生活。2020年,《龙岩市实施河长制条例》正式施行,成为全国首部专门系统规范实施河长制的市级地方性法规,实现了我市河(湖)长制从“有章可循”到“有法可依”的转变。依法治河、聚力治河、创新治河......我市围绕全面深化河湖治理体系和能力的建设目标,全面强化河湖长制,改善河湖面貌,建设幸福河湖,更多的河湖生态红利正在造福百姓。如今,龙岩的山越来越绿,河越来越清,新打造生态清洁型流域27条,建设水土保持生态村31个,全市主要流域76个国省控断面I-III类水质比例达100%。多彩的河湖画卷,流淌着百姓的幸福。

通过持续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我市广大农村早已告别了“脏乱差”。如何巩固提升整治成效,让乡村变得更美?我市以建设宜居宜业美丽乡村为目标,结合本地实际,积极整合各方资源,探索“333”机制,有序有力推进“五个美丽”建设。在此过程中,我市突出试点示范先行、党员干部先行、规划引领先行,坚持统筹推动、氛围营造、因地制宜,聚焦“人”“地”“钱”三个保障,“五个美丽”建设超序时进度推进。截至10月底,“美丽乡村庭院”完成建设1391户、完成133.75%,“美丽乡村微景观”完成建设597处、完成119.40%,“美丽乡村公共空间”完成建设173个、完成117.81%,“美丽田园”完成建设42片、完成123.53%,“美丽乡村休闲旅游点”完成建设21个、完成116.67%。

生态环境持续改善,闽西大地日新月异。新时代新征程,闽西人民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正确道路,以打造生态文明建设“龙岩样板”的新成效,让绿水青山“底色”更亮,金山银山“成色”更足,不断书写更高质量的绿色发展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