亦商亦儒的邹圣脉


邹圣脉(1691—1761),字宜彦,号梧冈,清康熙三十年(1691)生于连城县四堡乡雾阁村(原属长汀县管辖)。他学识深厚、品性端方,工文学、善书法,补蒙书、著经籍,改雕版、创精品,是清代闽西著名的布衣硕儒和雕版印刷家。他增补的《幼学故事琼林》,成为清代少儿必读的蒙学书籍;他纂辑的《五经备旨》,为清代生童考取秀才、举人、进士必读的经学书籍。《幼学故事琼林》和《五经备旨》流传200余年,为全国少年儿童的基础教育提供了珍贵的基础教材,直到今天,仍然有着极为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

隐居寄傲山房

邹圣脉生长在书坊业之家。父亲邹抚南,是四堡邹氏较早从事雕版印刷的书商。邹抚南为培养子弟成才,创办家塾,延名师授课。在良好的诗书环境里,邹圣脉饱读家藏经史,年纪轻轻就资质过人、学富五车。他奔赴科场,本以为能够志得意满,可命途多舛,多次赴考,不仅未能中举,就连个秀才的功名也没有。

科举的失利,让邹圣脉体会到了功名的艰辛与人生的无奈。在屡败屡考的路途上,逐渐养成了磊落镇定、恬淡从容、风雨不惧、宠辱不惊的良好性情。

邹圣脉家传书坊业让其温饱已没有问题,于是,他看破科场,弃仕潜学,专心著述。邹圣脉在其《五十自寿三首》中写到:意气少年颇自豪,还思今日更如何;问吾事业花三径,笑我生涯雨一蓑。意思是他像一名少年一样,虽在功名路途上未有所得,但在学术和事业(指雕版印刷业)上,绝不停止追求的脚步。

此后,邹圣脉自筑别墅一幢,名曰“寄傲山房”,意思是在这个山房里,寄托了其狂放高傲的情怀。他在《寄傲山房跋》一文中说:“予也,年纪衰迈,徒具一副傲骨,在朝无具,在野招尤,常作入山想......惟有兹山,僻同世外,石嶙嶙以峭立,水汩汩而泛流,其傲气殆与予类。以傲寄傲,山乎山乎,吾将与你偕。”体现了他对世外桃源和高傲情怀的向往和追求。

在其隐避期间,有的人认为他满腹经纶,埋没山林实在可惜,如,雍正末年的汀州知府赵奇芳,乾隆初年的汀州知府王相,欲请其出山,邹圣脉却婉言谢绝。他在《爱日堂跋》中写到:“予寒士也,当此衰年,混处炎凉世界中,性固不趋热,而体常畏寒......乃依山结庐而居......予以龙钟老态,俯而暴之,觉体之适,愈于燠馆春台多矣!或有谓宜献之至尊者。噫,野人受用只此一事,差可胜人,宁肯割爱献媚乎?歌曰:寒日初升到草堂,老人曝背踞胡床;黄棉袄子温凝体,不羡轻裘有鹔鷞。”

增补《幼学琼林》

邹圣脉增补的《幼学故事琼林》是我国继《三字经》之后最具广泛影响的启蒙读物。《幼学故事琼林》原名《幼学须知》,又名《成语考》《故事寻源》,由明末江西西昌县(今南昌市新建区)人程登吉编著。《幼学须知》自面世以来,书坊刻本极多,但缺漏多,谬误也多,往往以讹传讹,使初学之人一经习染难以矫正。清代邹圣脉对《幼学须知》作了增补,并改名为《幼学故事琼林》。

《幼学故事琼林》分为四卷,共三十三类蒙学成语典故知识,涉及天文地理、婚姻家庭、生老病死、为人处世、衣食住行、制作技艺、鸟兽花木、神话传说等。增补本于乾隆廿五年(1760)初版,全书近三万字,是中国古代蒙学经典中字数最多的一种。由于《幼学故事琼林》内容丰富,包罗万象,是系统了解中国古代文化的极佳读物,堪称“国学琼林”。

邹圣脉对《幼学故事琼林》的增补注释不是简单地罗列条文、列举史料,而是按照原著的思想脉络,抓住重大的历史题材,分门别类加以概括提升。

首先,它内容丰富,以广收名物典故见长。旧时人们常见的名物典故,几乎都能见到,例如:“兄弟既翕,谓之花萼相辉;兄弟联芳,谓之棠棣竞秀。”花萼、棠棣的典故都比喻兄弟和睦相处。其次,该书的正文部分就有释文,具有工具书的性质。这种叙述方法,使读者可以直接从正文中掌握名物的含义。鲁迅小时候就在三味书屋背诵过邹圣脉先生增补的“笑人齿缺,曰狗窦大开;讥人不决,曰鼠首偾事;所为得意,曰吐气扬眉;待人诚心,曰推心置腹”。书中大量用“曰”字连接前后句,用后句解释前句。再次,突破了传统蒙书文句整齐划一做法,采用骈散结合的句式编写,不拘长短,该长则长,该短则短;有时采用单句对,有时采用鼎足对,有时采用长偶对,而有时则采用隔句对,即奇数句与奇数句相对偶,偶数句与偶数句相对偶。如:“怒发冲冠,蔺相如之英气勃勃;炙手可热,唐崔铉之贵势炎炎。”文字简练,音调铿锵,读之琅琅上口,便于记诵。

邹圣脉将原著《幼学须知》更名为《幼学故事琼林》,更名后书名更为文雅贴切,容易吸引儿童学习。“故事”,是指该书每一联句都是一则历史故事,这些趣味性的历史传奇,能激发学童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而“琼林”,则源于宋代的琼林苑,皇帝在琼林苑设宴款待新科进士,后遂以“琼林”比喻高中进士,寓意学童要努力读书,早日金榜题名。

邹圣脉在《幼学须知》原著的基础上增补360联,约占全书的三分之一,使之更为充实、完善。邹圣脉在做好增补的基础上,在各节标明新增文多少联,以示同原文相区别。不少增补的联句成为名言警句,如:“东家之外更无丘,道德由文章炫出;北斗以南应有杰,事功从学术做来。”又如:“贪爱钱物,谓之钱愚;好置田宅,谓之地癖。守钱虏,讥蓄财而不散;落魄夫,谓失业之无依。”对今人仍有极强的劝谏作用。

邹圣脉增补注释的《幼学故事琼林》,文采飞扬、故事生动、注释准确,使人耳目一新。此书后来又经民国时期费有容、叶浦荪和蔡东藩等人在邹圣脉版本的基础上进行了增补。但由于后补本或篇幅过长,或增补不精,没有邹圣脉版流行。《幼学故事琼林》是一部编得极好的典故类蒙学巨著,有人称之为影响中国历史的百部名著之一。《幼学故事琼林》出版刊印后,很多人是通过阅读此书而掌握大量历史故事和成语典故的。俗话说“读了《增广》会说话,读了《幼学》走天下”,可见其百科全书式的作用。

编纂《五经备旨》

在韶山毛泽东纪念馆,存放着一本毛泽东少年时期读过的署名“润芝”的线装本《诗经备旨》,此书编撰者正是清乾隆年间闽西籍布衣学者邹圣脉。

《幼学故事琼林》是少儿教材,为儿童启蒙所用。《五经备旨》则是高端教辅,专为科举应试而编撰。

《五经》,指的是《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是科举应试必考科目,是中国历史最悠久、地位最崇高、影响最深远的文化典籍。而备旨就是给《五经》作详备的主旨,即中心涵义的意思。邹圣脉所撰写的《五经备旨》可谓高屋建瓴,全书有总旨,每章有章旨,每节有节旨,《五经》的释疑解难,尽在备旨之中。毕竟是饱读经史的大儒,他的解析往往一语中的,令苦思冥想的学子茅塞顿开,因而大受追捧,常常一本难求。

经学是一门深奥难懂的学问,素有“皓首穷经”之说。通经必先训诂,须具备天文、音韵、礼制、古今地名、历史沿革、数学、博物学等专门知识。因此,许多学者往往望而生畏,不敢去碰它。而邹圣脉在少年时期就开始研读《易经》,他在《易经备旨》序言中写到:“弱冠之年,与吾兄肄业于乘风书屋,诵读之余,相与研磨经旨。余兄专治毛诗,余则服膺周易。”他编纂的《五经备旨》,洋洋四十多万字,以单行本发行。《五经备旨》中的第一部《易经备旨》于雍正十三年(1735)初版,至第五部《诗经备旨》于乾隆廿八年(1763)刊印发行(此时邹圣脉已去世两年),历时近30年之久,以一人之力完成广博深奥的“五经”诠释。邹圣脉过世后,由其子邹可庭结集定名为《五经备旨》出版。

历史上注释《四书五经》以“备旨”命名的,只有明朝邓退庵编纂的《四书补注附考备旨》,而《五经》备旨从未有人编集过,邹圣脉第一次凭借个人的力量完成了《五经备旨》这一鸿篇巨制,可谓前无古人。他认为,钦定汇纂《四书五经》篇帙浩瀚,难以披阅,习学者不无望洋兴叹之感。邹圣脉认识到经书的主旨就是通经的要道,经学读本要尽可能地做到“博”和“约”,但更要明其要旨,“兼综”才能“共贯之”。这说明了把握主旨的极端重要性。为此,他将全书分为两个部分,全旨节旨列于其上,正文讲析载之于下。正文部分除原典外,选用当时最权威的注解本。而备旨部分按原典章节注明大意,寻源溯流,条分缕析,疏其义理。这样一来,该书“集诸书为一书,使读者捐弃故技,更爱要道,快然于心目之间”。

《五经备旨》是邹圣脉毕其一生为私塾教育而编纂的一套读本,他编纂的《五经备旨》以其独到的见解、精确的诠释赢得了广大读者的认同,无论家塾还是书院均曾广为采用。现代许多名人如叶圣陶、张元济、唐弢等,在其记述往事的文章中都有明确记载《五经备旨》的价值和影响。

潜心经营书田

邹圣脉放弃举业功名后,一边从事述作,一边从事雕版印刷。针对之前四堡雕版印刷较为粗糙和精美程度不够的问题,邹圣脉进行了重大变革。他挑选好的书籍版本甚至自编书籍版本;雕刻精美的书版,许多图书还配上精美的插图,写样、上版、刻版等各项工序都一丝不苟;选用上好的连城竹宣纸,一些典藏性的书籍还用上了连史纸;放弃外购的价格昂贵的印刷用墨,自行研究并熬制上等的烟墨,墨色均匀、显色沉稳。印刷是极其关键的一道工序,除了印刷的工具精心制作外,这项工艺必须由熟练工人完成,印刷出现问题的书页,如颜色不均匀、字划有浓淡、版面倾斜、纸张有瑕疵等,邹圣脉一律要求重印;再将印好的书页按顺序收齐,装订封裱成册;一套书籍有数册的再配上一个精美的函套,缃帙均极精致。他将自己的全部著作冠以“寄傲山房塾课”刊行,“寄傲山房塾课”成为辨别邹圣脉家族刻本的标识。一时间,邹圣脉家族书坊人员往来络绎不绝、门庭若市,订单量急剧增加,需要大量招收工人并加班加点,才能基本满足市场需求。

四堡各书坊见邹圣脉书坊业如火如荼,也争相仿效,严加校刊,以质取胜,在书坊界、商界中信誉极高。四堡雕版印刷业在邹圣脉的带动下,整体质量和水平有了极大的提高,省内外许多书商专程上门下订单;各书坊还在江苏、浙江、湖北、湖南、广东、福建、台湾等14个省的府县开设书坊分店。四堡书籍行销全国,誉满江南,对弘扬中华文化贡献极大。

毛泽东少年时期读过的《诗经备旨》是清乾隆廿八年(1763)的刻本,从书籍的质量上看,可称优品,版刻线装竖排本,毛边纸质地,字迹清晰,字体飘逸,封面、封底都很完整。从这些尚存的古籍来看,当时的印刷质量是非常高的。

亦商亦儒的邹圣脉,既是耕读传家的布衣,又是饱读经史的商人。邹圣脉著述甚丰,除了《幼学故事琼林》《五经备旨》外,还有《日用杂字》《鉴史琼林》《书画同珍》《绘像妥注》《寄傲山房诗文集》等,总字数不下百万字。

(执笔:连城二中 邹金龙 中共连城县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李元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