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一系列文化工程,提升文化辨识度和群众文化归属感,打造一批有特色的文化新地标——

“韵味新罗”开启诗和远方


■通讯员 温连光 俞晓芬

日前,一则“龙岩非遗文化主题街诚邀您入驻”的消息引爆龙岩商圈。“项目位于中央苏区金融街对岸,通过深挖非遗手作、经典老字号等,引入更具创新性和跨界性的元素,让街区与街心广场、金融街等业态融为一体,串点连线成片,打造具有‘新罗韵味’的城市文化商圈。预计明年元旦可以开街。”项目实施方、福建雁翔实业发展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邱丽莉说。

新罗,自古以来就是闽西地区的交通枢纽和商业重镇。境内,“红”“绿”交融,龙文化、闽西南文化相互辉映,衍生出采茶灯、浮竹纸帘、竹贯花灯、红坊麻老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近年来,新罗区立足于将文化资源优势转化成为经济效益,充分发挥文化的经济赋能效应和文化的精神引领作用,积极培育文化新质生产力。

夜幕降临,华灯初上。中央苏区金融街暨金融街恋城1908文创街区内灯火璀璨,熙熙攘攘。“街区里有音乐会、灯光秀、文艺演出等精彩纷呈的活动,是中心城区红色精品旅游线路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当地群众喜爱的城市文化会客厅。”邱丽莉说。

文化是一座城市的灵魂和根脉,是打造城市特色的利器、撬动城市治理能力的杠杆、加速城市经济转型的动能。今年来,新罗区按市委市政府部署要求,全力推进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红土铸魂”行动,全面整合全区文化资源,以“韵味新罗”为主题,实施一系列文化工程,不断提升文化辨识度和群众文化归属感,打造一批具有新罗特色的文化新地标。

“新罗将通过创建‘胜利之城’、推进寻‘龙’之旅、强化非遗记忆、加强文化服务和文化产品供给等五大举措来打造‘韵味新罗’文化品牌。”新罗区委宣传部四级调研员陈雄表示,该区将立足“红”“绿”“南方龙”“非遗”“闽西南”等文化资源禀赋,着力打造六大红色教育基地、建设龙文化城市新名片、促进非遗文化传承发展、创新发展模式,促进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

国庆期间,新罗区东肖红色旧址群迎来了一批又一批的游客。后田暴动纪念馆有关负责人告诉笔者:“今年,我们已经接待各类团体300多个。我们会继续挖掘、保护红色资源,助推红色文化与乡村旅游融合发展,为乡村振兴注入活力。”

红色,是新罗最鲜艳的底色。中央苏区“民主建政”教育基地、红色金融财政教育基地、红色三农和乡村振兴教育基地、红色军工军校教育基地、闽西南三年游击战争教育基地以及“三打龙岩城”胜利之城教育基地的建设,让红色更艳,底色更足。

随着“胜利之城”、中央苏区金融街、龙岩洞、非遗一条街、“书香新罗”等一批文化地标和IP的成功打造,如今,具有新罗元素的地方文化内容越来越丰富,韵味越来越足。这些文化地标不仅丰富了新罗区的文化内涵,更成为新罗区对外展示的重要窗口。与此同时,新罗区还组织专家学者深入挖掘新罗本土文化,编辑出版书籍,全面梳理阐释新罗文脉,为新罗区的发展注入了强大的精神动力。

传承与发展,继承和创新,“韵味新罗”彰显独特魅力。新罗区注重文化服务和产品供给,常态开展文化惠民活动,创作《红嫲》《军号响起》《王源兴》等新罗特色精品文艺,打造“书香新罗·龙津悦读”全民阅读品牌,实施乡村文化会客厅建设工程,深度挖掘乡村文化特性,打造“苏坂龙岩采茶灯”“万安竹贯古村落”等一批有鲜明特色的乡村文化会客厅。同时,文旅融合加快发展,将自然风光、人文风情等转化为文旅产业动能。加强艺企合作,推动专业艺术团体与旅游企业合作,实现“非遗文化”进龙岩洞、金融街等A级景区常态化驻演。依托丰富的红色资源,精心培育红色旅游路线,发展红色教育培训,东肖邓厝、江山山塘等红色研学基地迎来一批又一批学子,红色研学产业方兴未艾。

南方龙文化是新罗区最显著的元素。新罗区大力实施“龙景”工程,再现“龙岩八景”,并提升龙硿洞景区,增加亲子研学、文创项目,打造旅游精品。此外,还举办了“龙王争霸赛”“端午节龙舟赛”等一系列龙文化活动。结合新罗美食文化,推出“福满龙津”全鱼宴、“龙凤呈祥”丰收宴等龙文化特色美食,培育美食推广示范店。

文化因城市而兴,城市因文化而盛。漫步新罗,千年古镇,沧海桑田,沉浮升降,几经盛衰。如今,“红土铸魂”“韵味新罗”、产业融合,已成为这座城市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来源和强大支撑。在闽西革命老区高质量发展示范区建设中,新罗用思想凝聚力量,用文化指引前行,不断提升软实力,努力成为龙岩中心城市最充沛的养分、最深沉的力量,为共同富裕奠定坚实的文化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