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放大
- 缩小
- 默认
“开一邑文教之先”的刘棠
刘棠(1070—1115),字君美,号万章,漳州府龙岩县九龙乡和睦里流溪头(今漳平市新桥镇新桥村)人。宋哲宗庚午(1090)科举,名列开封府榜首,元祐六年(1091)辛未科马涓榜进士。他的《善政纲举而网疏赋》《舜不穷其民论》《劝农孔孟二策》3篇应试文章被推为考场范文。曾和苏轼同朝为官,因为文章得到苏轼的赞赏而名满京城。刘棠一家三代皆登进士榜,宋徽宗钦赐“奉天诰命三代”金漆木匾。漳州府为之立“昼锦坊”。历任诸王宫教授、枢密院编修、利州路(今四川广元以及周边地区)提举学事、两浙提举常平等职,以朝请郎致仕。刘棠与其师陈俌并列在道光版《漳平县志》,被誉为“开一邑文教之先”。
科考奇人
少年时代,刘棠在家乡龙岩县九龙乡和睦里(今漳平市新桥镇)读书,师从名士陈俌,讷言而好学,典籍学问与文学修养日益精进,尤工词赋,与陈俌并称为“漳南赋虎”。
因其父刘弼在京为官,刘棠后来到开封府就学。北宋元祐五年(1090),刘棠参加开封府庚午科乡试,荣登举人榜首(解元),由开封府送京应试,翌年(1091)考中进士。
北宋的进士考试分为四场:第一场考大经(内容为《易官义》《诗经》《书经》《周礼》《礼记》);第二场考兼经(内容为《论语》《孟子》);第三场考论;最后一场考策。殿试仅考策,限千字以上。刘棠的三篇应试文章——《善政纲举而网疏赋》(第一场)、《舜不穷其民论》(第三场)、《劝农孔孟二策》(第四场),均被推崇为考场范文。宋代吴曾《能改斋漫录·卷八》,录有刘棠《舜不穷其民论》一文中的警句:桀纣以淫虐穷,幽以贪残穷,厉以监谤穷,战国以侵伐穷,秦皇以督责穷,汉武以奢侈穷,晋以夷狄穷,隋以巡幸穷,明皇以隐户剩田穷,德宗以间架税屋穷......
时任翰林学士的苏轼读了这些警句,不禁拍案叫绝,以其“不类时文”大加赞赏,遂以“刘穷”称呼刘棠。在当时被人以诗文名句作为雅号称呼,可谓是莫大的荣耀,苏轼是名满天下的文豪,刘棠获此雅称,一时名动京师。南宋大学者朱熹也称赞刘棠:“君美起自深山,而以文章鸣世,诗赋过人,为通朝所称,为大儒所重......”崇祯时任漳平教谕的何九云有诗赞刘棠:“提学起穷陬,翡翠鸣禽族。既领开封解,还司浙江谷。板舆一何荣,衔恩听绣服。庐陵昔咨赏,紫阳亦见录。名论嗟不传,当时照场屋。”
开封解元、考场范文、漳南赋虎、苏轼赞赏、朱熹颂扬、乡贤桂冠,刘棠在宋代可谓声名赫赫,被后世誉为“开一邑文教之先”。
居官善政
刘棠考中进士(1091)后,被授为诸王宫教授,担任皇子的老师。两年后(1093),刘棠任枢密院编修,参与朝廷军事机要工作,承办文书草拟、军事记录及档案管理等事务。
在担任诸王宫教授、枢密院编修中,刘棠与宋哲宗建立了亲密的君臣关系。民间传说,刘棠在京为官期间,十分关心家乡人民疾苦,当他得知家乡人苦于缴纳“山石税”,就想方设法减免它。一次,哲宗驾临他家,看见案桌上摆放着油茶梨、薯榔、小鱼干等物,便问刘棠这是什么。刘棠答道:“家乡粗涩”,便取过油茶梨一个,切成两半,呈上一片奉献哲宗品尝,一片自己大口咀嚼。哲宗尝了一口,其味苦涩,眉头大皱,随口吐掉。但见刘棠吃得津津有味,便问:“如此难咽之物,贤卿如何入口?”刘棠奏道:“敝乡山高水寒,土瘦河浅,五谷难长。百姓收点粗粮,还抵交不了‘山石税’,故常以此果充饥。微臣从小惯食之。”哲宗听了,恻然动心,下旨免征刘棠家乡的“山石税”,减轻百姓负担。
有一副楹联流传至今:得朱夫子之誉漳南赋虎,受欧阳公之赞尧舜君臣。联语中的“朱夫子”指朱熹,“欧阳公”指欧阳修后裔、元代文学家欧阳玄,“尧舜君臣”指宋哲宗和刘棠。赞赏刘棠的诗赋才情以及他与宋哲宗关系的融洽贴近。
宋徽宗崇宁元年(1102),刘棠奉诏实录院,掌编修事务,负责编修《哲宗御书》。崇宁五年(1106),刘棠历时4年编成《哲宗御书》,共100册,凡2057篇。
刘棠编成《哲宗御书》之后,获得宋徽宗赏识。北宋大观元年(1107),宋徽宗命刘棠赴江北辇运司担任辇运使,负责从江南按时发运物资,以供应京师。在任两年间,刘棠体恤民情,科差赋役大多安排在农闲时节,不使其成为百姓的忧患,以利民众休养生息。
北宋大观三年(1109),刘棠出任利州路提举学事。在任的四年中,刘棠加强风化教育,注重惩恶扬善,热心举荐贤良。每月的月初、月中,刘棠都要到学校视察、讲学。平时,刘棠深入各地了解风土人情,拜访隐士硕儒,调动各方的办学积极性,推动利州教育事业的发展。
由于提举学事政绩显著,北宋政和三年(1113),刘棠转任两浙提举常平。上任后,他即奔赴各地巡视,办理荒政,足迹遍及每个州县。一次,他到受旱灾最严重的某县巡视,发现乡民断粮逃荒、富户囤积居奇,当即上奏朝廷,从速谋划赈灾良策,解灾民倒悬之苦,赢得两浙民众的广泛赞誉。
退隐故里
政和年间,花石纲始盛。“花石纲”是专门运送奇花异石以满足皇帝喜好的特殊运输团队。当时承办花石纲的有杭州“造作局”、苏州“应奉局”等,奉徽宗之命搜刮奇花异石。花石纲船队所过之处,当地的百姓要供应钱粮和民役。为了让船队通过,有的地方甚至拆桥梁、毁城廓,江南百姓苦不堪言。目睹朝政日颓,刘棠任两浙提举常平一年多即萌生退意,多次上表请求致仕退闲,宋徽宗赐予“朝请郎”官衔,允其回乡省亲祭祖;刘棠上表谢恩,回乡后再次上表恳求致仕,终获徽宗允准。《龙岩州志》记载:得旨许省亲,附表谢中有云:“绣服听其过里之荣,版舆假以奉亲之便。衔恩若此,图报谓何?”遂力丐宫祠,寻致仕,展现了刘棠荣归故里,夫复何求,急流勇退的良好心态。
刘棠故居在今新桥镇供电所,大门正对着西埔碧灵峰。《福建通志》载碧灵山:“黛色青苍,高凌霄汉,岩平文风初发,皆肇于此”。刘棠,北宋元祐六年(1091)辛未科马涓榜进士;其父刘弼,北宋治平四年(1067)丁未科许安世榜进士,与周纯同为龙岩县最早的两名进士,以子棠贵,赠朝奉郎。人称刘弼、刘棠“父子相望二纪以世其科者”,即相距“二纪”(二十四年)父子登科,为一门之盛事也;刘棠次子刘琮(聪)为北宋大观四年(1110)庚寅科进士,后在江西吉州(今吉安)为官。宋徽宗为三代皆登进士榜钦赐“奉天诰命三代”金漆木匾,故有“流溪头,彭城厝,父祖孙,三进士”之美传。
宋徽宗政和五年(1115),刘棠逝世,享年46岁。获“奉旨传城,钦赐御葬”之哀荣。子孙葬刘棠于和睦里龟池洋尾(今新桥村下龟池自然村村尾),墓丘前立墓碑两通:一为宋碑,碑刊竖刻楷书“刘公提举神道。春秋祭祀,以时思之”14字;一为清嘉庆廿一年(1816)碑,上刻“宋赐进士枢密院两浙提举学士升东宫教授棠公刘府君墓”。州、府把刘棠列为乡贤,年享春秋二祭。如今,刘棠坟墓犹存,后裔年年祭扫。刘棠后裔遍及各地,分布在省内的有永春、安溪、永安、大田等地,省外的有江西、台湾等地,国外的有美国、马来西亚、菲律宾等地。
道光十年版《漳平县志》为刘棠立传,列在理学类。无论是担任江北辇运使,还是担任利州路提举学事、两浙提举常平,刘棠深受儒学的影响,秉持“存天理、施仁政”的理念,一生忠君爱民,淡泊名利,因而后世评价他“居官有善政,纲举而网疏”。
清光绪版的《漳州府志》卷之五“坊表”中,记有“昼锦坊”为提学刘棠立。“昼锦”为“衣锦昼行”的省略,即昼锦之荣,喻因做官或声望显赫而荣耀之极。提学,乃刘棠担任提举学事的简称。据传,“昼锦坊”和其他牌坊毁于民国的张贞治下。
2018年3月,漳平市政府正式命名刘棠故居大门前的路为刘棠西路。
(执笔:中共漳平市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陈龙林 陈波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