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苏区闽西核心区的形成及历史贡献


融媒体记者 章宸睿 摄

■ 中共龙岩市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闽西中央苏区是由毛泽东、朱德直接领导开辟的中央苏区即中央革命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1930年3月,闽西苏维埃政府的成立,标志着闽西苏区正式形成;1931年4月,中央决定将闽西苏区划入中央苏区。1932年3月,福建省苏维埃政府在长汀成立。此后,红色区域不断拓展,形成了区域、人口都占据中央苏区半壁江山的闽西核心区域。闽西中央苏区在中央革命根据地以至中国革命史上都具有重要地位和作用。

2014年10月31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上杭古田接见老红军、“五老”同志和军烈属代表时指出:“闽西,我很熟悉,这是原中央苏区所在地,对全国的解放、新中国的建立、党的建设、军队建设作出了重要的不可替代的贡献,许多革命先烈为了我们伟大的事业流血牺牲。闽西老区二十年红旗不倒,一直到我们建立新中国,这里走出了千千万万个将军、元勋、共和国的建设者、创业者,所以我每次到这块红土地都怀着非常亲切的感情。整个福建都是老区,闽西和江西赣州的一部分是中央苏区,对党和革命的贡献是最大的。长征出发时,闽西子弟积极踊跃参加红军,红军队伍中有两万多闽西儿女。担任中央红军总后卫的红34师,6000多人主要是闽西子弟,湘江一战几乎全师牺牲。我们要永远铭记老区人民为革命作出的贡献。永远不要忘记老区、永远不要忘记老区人民,忘记就意味着背叛。”

长汀绘蓝图

闽西成为中央苏区的策源地

1926年夏,闽西第一个共产党组织中共永定支部在永定县湖雷镇上南村“万源楼”建立,这也是福建省第一个农村党支部。1928年3月初开始,龙岩后田、平和、上杭、永定等地先后爆发了震撼八闽大地的闽西农民四大武装暴动,将闽西的革命斗争推进到创立苏维埃政权和实行土地革命的新阶段。通过武装暴动各地先后建立起了革命的武装,并开始尝试建立革命政权,土地革命的先声在这里已经吹响。

1929年3月,毛泽东、朱德率领红四军进入闽西长汀境内,一举占领了汀州城。与红四军在江西“官兵在弹尽援绝之时,用树枝石块、空枪与敌在血泊中挣扎始获最后胜利”相比,如此轻易地攻占当时闽赣两省边界最为繁华的重镇,实属意外的收获。为此,朱德曾感叹道:“出现了在长汀的意外战果,这是革命发展的转折点”。

实行工农武装割据,开辟革命根据地,是毛泽东在井冈山就提出并付诸实践的理论。毛泽东率领红四军主力下山后,经过沿途与敌人进行多次较量,并开展广泛的调查以后,发现福建全省、浙江全省、赣东赣南两边,统治阶级的军力非常薄弱,赣南、闽西党组织、群众斗争基础比较好,这一带经济状况比之井冈山地区要好得多;同时地理上为广东、江西、福建三省边界地带,这里崇山峻岭,地势险要,易于割据。特别是到了汀州后看到了不少国民党报纸,知道国民党军阀混战在即,便于红军的行动和发展。在这种情况下,毛泽东对中国革命的战略和红四军的行动问题,又有了新的思索。

1929年3月20日,毛泽东在汀州主持召开了红四军前委扩大会议,讨论制定红军的行动方针和斗争策略,绘制了创建中央苏区的宏伟蓝图。这一蓝图的大背景是“在全国范围内要猛力的夺取群众”。重点是“在江苏直隶,红军、小区域苏维埃使个数加多,这不仅在湘赣粤闽等地,江苏北皖鄂北南直隶,都应有红军及小区域苏维埃之创立”。亮点是“福建全省,浙江全省,赣东赣南两区边,统治阶级的军力非常薄弱”,“三地统治势力既弱,又通海口”。最后聚焦于在国民党混战初期,“以闽西赣南二十余县一大区为范围,用游击战术从发动群众,以群众公开割据,深入土地革命,建立工农政权,由此之割据与湘赣之割据相连接起来,形成一坚固势力,以为前进之根基”。

毛泽东此时虽仅率红四军在长汀,但胸怀的是全局,站在全国的高度指点江山。并将目光聚焦在“福建全省、浙江全省、赣东赣南两地”,由此勾勒出“以赣南、闽西二十余县为范围”的公开苏维埃政权割据的蓝图。正是这一蓝图促使中国革命从低谷走向高潮,中央苏区得以迅速建立和发展。它标志着毛泽东关于“工农武装割据”思想向“农村包围城市”理论的方向迈出重要的一步。

随后毛泽东于1930年1月5日在上杭古田赖坊协作店所写的《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和1930年5月在长汀出版的《调查工作》(新中国成立后改名为《反对本本主义》)中,进一步论证了自己的观点。他以诗人般的情怀描绘了蓝图实现时的壮观场景:“它是站在海岸遥望海中已经看得见桅杆头了的一只帆船,它是立于高山之巅远看东方已见光芒四射喷薄欲出的一轮朝日,它是躁动于母腹中快要成熟了的一个婴儿”。毛泽东坚信“惟闽西赣南一区之内发动群众到公开割据,这一计划决须确立,无论如何不能放弃,因为这是前进的基础”。

烽火铸辉煌

闽西成为中央苏区半壁江山

1929年5月19日,毛泽东率红四军从瑞金出发二次入闽,在一个月的时间里,巧妙地利用了军阀混战,敌人内部处于分裂状态的有利时机,“分兵以发动群众,集中以应付敌人”,三占龙岩县城、攻占永定县城,横扫连城庙前、新泉,永定坎市、湖雷,上杭白砂、旧县、古田、才溪、南阳等乡镇,歼灭了敌陈国辉和卢新铭旅的主力。中共闽西特委认识到,红四军再度入闽“不仅将打开闽西革命局面,而且可以借红军主力消灭闽西军阀,发展革命力量”。立即决定在永定、龙岩、上杭3县发动群众,在各处举行暴动,在敌后骚扰,破坏交通,宣传红军胜利的消息,造成四面响应的局面。在红四军的帮助下,永定县革命委员会、龙岩县革命委员会先后成立,永定溪南、龙岩白土、上杭蛟洋等曾举行过暴动的区域,成立了苏维埃政府,其他乡村相继成立了革命委员会。连城县举行南部十三乡暴动,并建立了连南区革命委员会。从而使龙岩、永定、上杭、长汀、连城、武平六县的边界地区全部成为红色区域。正如陈毅给中央的报告中所说的,“红军两次到闽西,即就原有四个区域(龙岩白土、上杭蛟洋、永定金丰及永定溪南)扩大而成为长汀、武平、上杭、永定、龙岩、连城之六县游击区域”。

1929年7月20日,中共闽西第一次代表大会在上杭蛟洋召开,毛泽东在大会上进一步强调了闽西革命根据地在全国革命中的意义,即与赣南东江及湘赣边界的革命取得联系,促进革命高潮的到来,进而促进全国武装暴动夺取政权的斗争。并论述了闽西苏区发展和巩固的有利条件和基本方针。有利条件是(一)闽西已有80万群众,经过长期斗争和武装暴动的锻炼;(二)各县都有了能够密切联系群众的共产党;(三)各县已经建立了人民武装;(四)粮食可以自给;(五)地处闽粤赣3省边界,地形险要,适于与敌人作战;(六)敌人内部矛盾重重,可以利用。三个基本方针是:(一)深入地进行土地革命;(二)彻底消灭民团土匪,发展工农武装,有阵地地波浪式向外发展;(三)发展党,建立政权,肃清反革命。由此可见,在毛泽东眼里此时的闽西已不再仅仅是革命的绿洲,而且是对全国革命具有重要意义的革命热土。

为了打破国民党军队的三省“会剿”,红四军采取了分兵游击的战术,有效地保住了闽西苏区,使闽西革命根据地得到新的发展,各级苏维埃政权迅速成立,上杭县成立了县级革命委员会;而且促进了宁洋、漳平一带革命斗争的发展,永福、龙车一带迅速建立起4个乡苏维埃政府,使苏区区域向南得到进一步扩展。

9月20日,红四军连同地方武装攻克“铁上杭”后,分赴武平、永定、上杭等地,分兵发动群众,打土豪分田地,建立革命政权,扩大工农武装。在红四军的帮助下,上杭、永定分别成立了县苏维埃政府,武平东部的高梧、六甲、十方等区先后成立了20多个乡苏维埃政府。随之,红四军又一举攻下武平城,武平县苏维埃政府也宣告成立,使闽西红色区域又扩展到武平一带。1929年10月,红四军主力第一、二、三纵队出击东江,留在闽西的第四纵队在连城的新泉、朋口、温坊和长汀的涂坊一带开展游击,于11月初,协助成立了连城县临时革命委员会。

至1929年11月,红色区域已扩展到龙岩,上杭、永定、武平、长汀、连城、漳平、宁洋等县,在纵横数百里的红色区域内,已成立4个县苏维埃政府,50多个区苏维埃政权,400多个乡苏维埃政权,成为继井冈山之后全国最大的红色根据地之一。

1930年3月18日,闽西第一次工农兵代表大会在龙岩召开,郑重宣布闽西苏维埃政府正式成立。在拥有龙岩、永定、上杭、长汀、武平、连城6县及平和、漳平、宁化、清流、归化的局部地区,纵横300里的广大区域,高擎起苏维埃政权的旗帜。闽西苏维埃政权的成立,将原有各块小的苏区连成了一片,形成一块统一而巩固的的苏维埃区域,标志着闽西革命根据地的正式形成,革命根据地由初期的创建进入了稳定发展的阶段。

1930年5月18日《闽西出席全国苏代会代表的报告》中,明确列出此时“闽西赤色区域”范围:“汀属八县(长汀,连城,上杭,武平,永定,清流,宁化,归化),龙属三县(龙岩,漳平,宁洋),共十一县,和广东的大埔、江西的瑞金交界。”并指出“数月来,平和暴动起来,也合并在闽西”。到1931年4月,闽西苏区已有9个县成立了县级苏维埃政权,即永定、上杭(武杭)、龙岩、(长)汀连(城)、连城、汀东、饶(平)(平)和(大)埔以及五(华)兴(宁)龙(川)县、蕉(岭)平(远)寻(乌)县(这两个县1931年4月后划归广东东江地区管辖)。1931年4月,中共中央对中央苏区的区域范围作了调整,以赣西南、闽西苏区为基础组建中央苏区。由于这两块根据地当时尚未完全打通,故这一时期还是“中央苏区”和“闽西苏区”并提,闽西苏区在隶属上已为“整个中央苏区的一部分”。1931年9月红军第三次反“围剿”战争胜利后,赣南、闽西革命根据地连成一片,形成以瑞金为中心的中央革命根据地。

1932年3月18日,福建省第一次工农兵代表大会在长汀隆重召开,成立福建省苏维埃政府,标志着闽西苏区的革命斗争进入了一个全盛时期,所辖有长汀、兆征(汀州为中心)、汀东、汀西、武平、上杭、杭武、代英(上杭、永定间)、新泉、连城、宁化、清流、泉上(宁化、清流、归化间)、归化、澎湃(1932年1月,该县与宁都县合并,属江西省苏维埃政府管辖)、龙岩等县。长汀成为福建红色区域的首府和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的中心。

贡献永不朽

闽西苏区历史影响深远

中央苏区在我党的历史上有着极其重要的历史地位和作用。早在1934年1月,毛泽东在第二次全国苏维埃代表大会的报告中就对中央苏区作了科学定位,指出:“中国苏维埃区域是全中国反帝国主义的革命根据地,中国工农红军是全中国反帝国主义的主力军”, “至于中央苏区,这里是苏维埃中央政府的所在地,是全国苏维埃运动的大本营。”1981年6月27日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指出:“在土地革命战争中,毛泽东、朱德同志直接领导的红军第一方面军和中央革命根据地起了最重要的作用。”这是我们党对中央苏区的历史地位和作用的客观评价。作为中央苏区核心区和经济中心的闽西苏区,当之无愧享有同样的荣光。

(一)闽西苏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实践地,成为毛泽东思想的重要发祥地。按照1981年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所说,20世纪20年代末期至30年代前期,是毛泽东思想的形成时期。在这个时期,毛泽东通过闽西苏区的革命实践,创造性地把马列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提出了一系列带有普遍意义的理论观点,初步形成了毛泽东思想,主要表现在:一是1929年12月起草的《古田会议决议》,系统地提出中国共产党自己的建军路线,同时也作出了在农村环境中从思想上建设无产阶级政党的重要思想,它标志着毛泽东建党建军纲领的形成;二是1930年1月5日在上杭古田写了《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进一步阐明了武装斗争、建立革命政权和土地革命三位一体的工农武装割据理论,提出了中国革命要以农村为中心,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中国革命独创性道路的开辟和新理论的提出,是毛泽东思想初步形成的重要标志;三是为了反对当时红军中存在的教条主义思想,毛泽东于1929年下半年在闽西写下了反对本本主义的短文,之后又于1930年5月在江西寻乌改写了这篇短文,题名《调查工作》(1959年龙岩地委征集到并送中国革命历史博物馆,1961年3月重新发表时又改名为《反对本本主义》),该文鲜明表达了实事求是、群众路线和独立自主的根本观点,表明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已初具雏形。

(二)闽西苏区是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成长地,成为中共领导人学习治国安民艺术的实践基地。在创建中央苏区的过程中,毛泽东、朱德、周恩来、刘少奇、任弼时、邓小平、张闻天、陈云、杨尚昆等众多中共重要领导人,都在闽西苏区战斗生活或担任过职务。新中国成立后授衔的十大元帅中有九大元帅(除徐向前外)、十大将中有八位(除王树声、徐海东外)在闽西战斗过;57位上将中有过半的将军在闽西战斗过。此外,中共的许多著名将领,如叶挺、左权、彭雪枫、罗炳辉等都曾在闽西留下战斗的身影。闽西也洒下了瞿秋白、何叔衡等中共重要领导人和胡少海、刘安恭、王良、许卓等著名红军将领的鲜血。可以说,闽西苏区是中共领导人用心血浇灌的红土地。在这里,中国共产党积累了治党、治军和进行经济、文化建设的丰富经验,是中共领导人学习治国安民艺术的实践基地,同时,培养、造就了一大批优秀的领导骨干,不少人后来成为缔造和建设共和国的元勋和中坚。而从闽西苏区涌现出来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就有邓子恢、张鼎丞、陈丕显、杨成武、刘亚楼等。

(三)闽西苏区是中央红军的锻造地,成为红军的故乡、将帅的摇篮。闽西苏区为红四军的生存发展、为红四军入闽创建革命根据地提供了空间和条件。从红四军1929年3月进入闽西,在长汀首次统一着装、首次发军饷,至1929年9月攻占上杭城,红四军已由1929年初离开井冈山时的3600余人扩充到7000余人,壮大了一倍。1929年12月28至29日召开的古田会议,确立了“思想建党、政治建军”原则,找到了党和人民军队建设的正确方向,人民军队正式从这里走来。1930年6月,全国红军统一整编的命令在长汀传达,随后,中国工农红军第一军团(后改为红一方面军)在长汀县城宣布成立,闽西由此成为全国红军第一次整编的地方。与此同时,以毛泽东为主席的中国革命军事委员会这个直属军委领导的全国各根据地红军统一指挥机关也是在长汀成立的。闽西苏区的长汀、宁化是中央主力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的出发地。在整个苏区时期,闽西先后有10多万工农子弟加入红军和赤卫队,先后创建了红九军(后为红十二军)、红二十军、红二十一军、新十二军、红十九军等5个军及独立师、独立团等。在参加长征的8.6万红军队伍中,有2.6万的闽西子弟兵,到达陕北时,仅剩下2000人左右。可以说,红军长征每走一里路就倒下了一名闽西儿女。新中国成立后被授予将军衔的闽西籍开国将军有68人。闽西由此成为名副其实的红军故乡、将帅摇篮。

(四)闽西苏区是共和国政权建设的探索地,成为民主建政的典范。1929年3月在红四军帮助下成立的长汀县革命委员会,是中央苏区开创中建立的第一个县级红色政权;1930年3月,闽西第一次工农兵代表大会制定并通过的《苏维埃政权组织法》《苏维埃代表选举条例》《婚姻法》《劳动法》《裁判条例》等等法令,都是中共创建苏区中最早制定的较完备的法律,为后来全国苏区政权建设提供了范本;闽西苏区率先将民主选举规范化、制度化、法律化,开始自下而上的民主选举,通过民主选举产生工农兵代表大会,通过工农兵代表大会建立苏维埃政权,实行人民民主;从上海通往中央苏区的红色地下交通线是在闽西工农通讯社基础上建立,并主要经由闽西苏区而后到达红都瑞金的;苏维埃国家银行的基础来自闽西工农银行;苏区赤色邮政起始于闽西;中央苏区正规的红军学校来源于闽西红军学校;福建苏区印刷业发达,其中《青年实话》《苏区工人》等刊物就是在长汀印刷或创办的;苏维埃国家医院是傅连暲将福音医院从长汀迁至瑞金后改建的,等等。闽西苏区在执政为民、民主执政方面进行了许多的探索与创新,积累了初步的经验,是中国共产党民主政治的最先尝试。

(五)闽西苏区是中央苏区后勤保障基地,成为中央苏区经济中心。闽西苏区在土地革命和发展农业生产及工业、手工业方面,创造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当年,汀州的手工业、公营工业占了整个中央苏区的一半,是中央苏区的物资集散地,这里交通方便,商店林立、市场繁荣,被誉为“红色小上海”;宁化是重要产粮区,成为中央苏区的粮食基地;闽西苏区创造的土改经验(如,抽多补少、抽肥补瘦等)推广到全国苏区,直接影响到新中国成立后的土改运动;涌现出“中央苏区模范乡”——上杭县才溪乡等先进典型,才溪乡创造的劳动合作社,是中央苏区第一个劳动互助组织,成为我国农业合作化运动的最早发源地;闽西苏区创办的各种类型的合作社,特别是粮食合作社、粮食调剂局,后来推广到整个中央苏区。此外,闽西苏区加强商业贸易,对打破国民党军队的经济封锁方面也发挥了独特的作用。

(六)闽西苏区长期坚守革命阵地,成为红旗不倒的坚强堡垒。中央主力红军长征后,闽西成为南方八省坚持三年游击战争主要区域,保存和发展了革命力量。在整个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闽西地区党的组织从未间断,这里存在着20余年的党的省、地、县领导机关,它们是闽西人民革命的坚强领导核心;闽西党组织从单独领导革命斗争开始,就注意建立革命武装,并且一直坚持武装斗争,从未间断;在长达20多年的革命斗争中,有14.6万人口的地区一直保存着20余万亩土地革命的果实,创造了全国绝无仅有的奇迹。闽西因而赢得了“红旗不倒”的光荣赞誉。闽西苏区的党组织和人民为中国革命史写下了光辉的一页,为此,也付出了惨痛的代价。据新中国成立后不完全统计,仅闽西地区全部被毁灭的村庄有539个,被烧毁房屋11.6万间,绝灭户数近3.8万户,长期坚持革命的基点村有610个。在革命战争年代,闽西有十多万儿女为中国革命抛头颅洒热血,其中新中国成立后获评的在册革命烈士2.38万人,占全省烈士总数的近一半。

闽西苏区历史是一幅波澜壮阔、风景独好的壮丽画卷。它不仅见证了闽西人民为革命事业所作出的重大贡献、取得的辉煌成就、付出的巨大牺牲,也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和文化遗产。让我们铭记历史、珍惜当下、展望未来,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执笔:吴升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