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土盛开映山红


王文祥

春暖花开之际,红土地武平的许多山坡上,盛开着鲜艳绚丽,满山红似火的山花——映山红。放眼远眺,使人心情愉悦。触景而生遐思联想,近几十年来,武平人民心中不是有一位让人耳熟能详的中学校长,被称誉为“映山红”的校长吗?是的,他就是武平县第一中学阙硕龄校长。有一首《映山红之歌》,从1985年开始,唱响武平这片红土地已近四十个春秋。

1979年,阙硕龄受命出任武平一中校长。

阙硕龄,龙岩永定区人,厦门大学法律系毕业,参加党领导的闽西游击队,打过顽敌,受过战争的锤炼。1949年接受党组织的派遣,到永定中学任教,担任代校长。后又派到条件更艰苦的武平山区工作,先是接管武平十方维扬中学,1955年再调到武平一中,担任这所被誉为“全县最高学府”的教学工作。从此,他爱上武平这片革命先辈流血奋斗过的红土地,也真心爱上了第二故乡的人民。

在阙硕龄接受龙岩地区行政公署校长委任前,武平一中刚被确定全省87所重点中学之一。“文化大革命”对学校的冲击极大,1977年,武平一中应届毕业生300多人参加高考,结果只有一人榜上有名,1978年也只是上线4人。

为了尽快清除“文革”造成的危害,阙硕龄清醒地认识到,重点中学的责任,要向高校输送更多品学兼优的学生,只有加倍努力工作。而当前的第一步,要尽快建立起新的教学秩序,增强信心,树立起良好的校风、教风和学风。因此,他不分昼夜,找老师谈心,调动教师的工作积极性,经常到学生中间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觉性。经过一番努力,整个校园出现了为振兴中华而发奋的热潮。1979年,高考开始取得较好成绩,上大学31人。

阙硕龄自知,作为一校之长,首先应有较高品德修养和较全面的业务水平。打铁须得自身硬,才能在领导学校和教师中取得发言权。说起来很难相信,30多年来,阙硕龄没有睡过一次午觉,就是晚上,他窗口那盏灯,也是最迟熄灭的。阙硕龄靠“早起点,晚睡点,少玩点”的三“点”办法,学习了大量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通读了中学全部教材和有关教育的专著。

阙硕龄校长兼任过语文、政治、地理、历史、物理、数学、英语和音乐等课程,他被誉为中学里的“智多星”。

阙硕龄爱才如命。山区中学教师向来就缺,阙硕龄亲自走南跑北,甚至“三顾茅庐”,聘请优秀教师来武平一中任教。据统计,他曾帮助解决了40多位教师夫妻分居两地和家庭子女就业、升学问题,还协助相关部门解决了30多位老师的冤假错案和历史遗留问题。此外阙硕龄还积极解决十多位教师积极分子入党难的问题。

进入八十年代,阙硕龄带领大家进一步端正办学思想,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学校重新建立了提高质量为中心的新的教学秩序,倡导“励志、同心、力行、求实”的校风。结合学科特点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引导学生树立远大理想,把学习与“四化”建设联系起来。

1982年,学校被评为龙岩地区文教系统先进单位,阙硕龄校长被省人民政府授予劳动模范光荣称号。

1982年县里要阙硕龄担任副县长,他说:“我还是搞教育为好”。改革开放后,有几次调资,他都把名额让给教学一线的老师。曾有几次机会上级要调他到城市大学或去地区高一级学校工作,他舍不得离开,仍坚持留在生活条件较差的武平一中。因工作劳累,身体患有多种疾病,去出席三明全省中学教改会议,学校党支部和其他领导,请他顺道去厦门检查、治病、疗养,当时他点头答应。可会议结束后,第二天,他又赶回学校传达会议精神。

八十年代初,武平一中考上高等学校人数逐年增加,由每年七、八十人,直到连续每年一百多人,1984年为162人。

1984年11月,省教委以武平一中为现场,召开省部分重点中学校长会议,省教委副主任李清藻主持会议并讲话。会上,阙硕龄校长作《端正办学思想,提高教学质量》的经验介绍。全省重点中学70多位校长,来武平开会,参观了武平一中后,大家纷纷评论说“一所山区学校,教学质量能逐年稳步提高,各方面搞得这样出色,原因是这里有献身教育事业的一批教师、一位校长”。随后,阙硕龄校长参加省教委组织的教育工作巡回报告团,到全省各地、县介绍武平一中的办学经验。

一所名不见经传的边远山区学校,云集了全省众多重点中学的校领导,他们热烈而庄严的掌声,彰显了武平一中办学史上的较高荣耀,肯定了阙硕龄校长为教育事业所做奉献和荣光。

1985年,阙硕龄校长被评为省教育先进工作者,当选为中共福建省第四届代表大会代表。5月2日《光明日报》刊载《“我还是搞教育为好”——记福建省劳模武平一中校长阙硕龄》的文章。11月10日《福建日报》头版头条刊载《映山红之歌——记武平一中校长阙硕龄》长篇报道,并配发《要有善于培养人才的人才》评论员文章。文章指出,阙硕龄就是一个比较出色的培养人才的人才......他把教育事业和自己的生命融为一体,把教育事业看得重于一切,为教育事业奋斗不止。

这一年,武平一中高考录取上大专以上院校260多人。学校获省人民政府授予“教育先进单位”奖。

阙硕龄任武平一中校长10年,学校10次被县、3次被地区、2次被省评为先进单位。其本人也三次荣获省政府授予“劳动模范”“先进工作者”称号。1985年12月中共福建省委整党办公室把《映山红之歌》列入《中小学整党学习材料汇编》。1988年,阙硕龄被评为特级教师。1989年,作为全国教育界两个代表之一,应中央电视台邀请,参加春节联欢晚会。

1988年,阙硕龄离休了,两袖清风,住在龙岩市教育局职工宿舍,一住二十多年。他为了山区的教育,为培养中华民族的崛起、复兴人才,呕心沥血地工作,他的人品,才学和情操,闪耀出一种什么精神?他热爱红土地,踔力培养青少年成材,是一种大爱真爱精神;他有官不当,有福不享,扎根山区,咬定教育不放松,是一种执迷于教育的“教育傻子”精神;他不耻下问,刻苦学习,治校、治教真本领,能代上中学阶段各门课程的博学多才的校长,是一种终生孜孜不倦的学习精神;他严于律己,宽以待人,酷爱人才,视老师如兄弟,使全校教职工都能尽力尽职地工作,是一种善于带动和团结协作精神;他关心教师关爱学生,为老师办了许多好事实事,而不顾自己身体疾病,忘我工作着,是不忘初心,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他为振兴武平教育事业,发挥聪明才智,富有创造性的办学理念和思想,把武平一中教育质量不断推向新台阶。他是教育史上的奇葩,在无数革命先烈鲜血染红的红土壤中盛开的“映山红”。这是一笔巨大的精神财富,是一种光彩夺目,照耀后人的“映山红精神”。

在治校办学与时俱进的岁月中,红土地上盛开的映山红,更加耀眼光彩,武平一中师生,赓续传承着“映山红精神”。

2005年11月,中央电视台和《南方日报》报业集团公司联合摄制以武平一中为主办学校的电视纪录片《高三》,用一年的时间摄制完成了以高三为主题的新闻纪录片,在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纪事》栏目播出,在全国引起了广泛的反响和关注。一所山区学校的“高三纪事”,红遍了大江南北。

2009年武平一中王益文校长秉承着守正创新,全面提高山区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高考考出了优异成绩。一百多名高分段的考生中,有二位女考生分别获得了省理科、文科第一名。全省文、理科高考第一名,同落一县一校尚属首次。

武平一中的莘莘学子,蒙启阙校长高尚师德的熏陶,学识智慧的启迪,思维方向的引领,当他们走上工作岗位,把尊敬的阙硕龄师长,视为学习的良师和楷模,成为心中永远的映山红。

阙硕龄校长用他毕生的精力,践行着教育兴国,人才强国的理念,为国家培养了数以万计的人才。他们学成之后,奋斗在祖国的各行各业,像盛开的映山红一样,绽放出各自的光彩,为实现中国梦平凡而努力地工作着。

红土盛开的映山红啊,你的“映山红精神”,是一种红色奋斗精神,激励着人们百折不挠永远奋斗向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