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古田会议》油画背后的故事


《古田会议》油画

黄光礼 黄秋龙

在古田会议纪念馆展厅内,一幅长4.8米、高2.8米的巨幅油画《古田会议》醒目地悬挂在背景墙正中央,生动地向人们展示着古田会议召开的场景。鲜为人知的是,它乃临摹之作,其原作出自解放军总政治部文化部、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原美术创作员、副主任何孔德之手。原作长2.9米、高1.75米,现收藏于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内。

带着对这幅临摹之作的种种疑问,古田会议纪念馆的工作人员日前踏上了追寻真相的路程。我们多方走访、查找资料,经过不懈的努力,那段被岁月尘封的历史逐渐浮出水面。原来,古田会议纪念馆展厅内的《古田会议》油画是由福建师范大学美术系教授叶锡祚和厦门大学美术系教授洪瑞生两人共同临摹完成。

2024年7月9日,我们专程前往厦门走访洪瑞生教授,洪教授热情地将大家迎进屋内。客厅里,阳光透过窗户洒在一幅幅精美的画作上,仿佛诉说着洪教授多年来执着的艺术追求。洪教授虽已85岁,但他炯炯的目光中透露着睿智的光芒,他清晰的思路和敏捷的反应,让人感受到活力与智慧。

洪教授回忆,大约在1971年左右,为了筹建古田会议纪念馆陈列馆,福建省委宣传部抽调他前往古田创作《古田会议》油画。接到这个任务后,他深感责任重大,一上任便全身心地投入到油画创作的筹备工作中。为了能够真实还原古田会议召开的场景,他曾到部队体验生活,曾多次深入才溪、苏家坡、蛟洋等地收集素材。每一次走访,都是与历史的一次近距离接触。他时常沿着蜿蜒的乡间小道,探访当地的老乡,创作了许多红军人物速写。除了实地走访,他还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翻阅了许多的历史资料和图片。那些泛黄的纸张、模糊的照片,在他眼中都是无比珍贵的宝藏。他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认真地做着笔记,反复比对、思考,只为了能够在画布上重现那段意义非凡的历史瞬间。

1972年,何孔德教授正式对外公开了他所创作的《古田会议》油画,引起全社会的广泛关注。为此龙岩地委改变原计划,决定派人前往北京临摹何孔德教授的《古田会议》油画。1974年,福建省委宣传部又抽调了叶锡祚参加油画临摹工作。同年5月初叶锡祚和洪瑞生两人前往北京,在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画室内开展临摹工作。临摹工作主要在夜晚进行,通过投影仪将原画作投射到墙面,仔细对照后再进行一笔一画地勾勒。他们以油画中间那根柱子为界,左半幅由叶锡祚负责,右半幅便由洪瑞生负责。他们常常沉浸其中,废寝忘食,希望通过自己的画笔,让画作里的人物鲜活起来,让更多的人了解和铭记古田会议的伟大历史。他们经过3个多月夜以继日的工作,最终完成了临摹。其间,何孔德教授时常抽空前来悉心指导,为顺利完成油画临摹提供了重要保证。同年8月,他们圆满完成任务从北京返回,该幅油画通过空运送往龙岩,此后便一直保存于古田会议纪念馆。

何孔德教授创作的原作,以其精湛的技艺和独特的视角,生动地展现了古田会议这一重要历史时刻。而叶锡祚、洪瑞生两位教授的这幅临摹之作,则是对原作的致敬与传承。他们怀着对历史的敬畏和对艺术的热爱,精心揣摩原作的每一个细节,力求在尺寸放大的同时,不失原作的神韵与精神。每一笔、每一划,都倾注了他们的心血与汗水。

此次走访洪瑞生教授,我们深深地感受到《古田会议》油画无论是原作还是临摹之作都来之不易,它们不仅仅是一幅普通的艺术作品,更承载着厚重的历史,见证了中国革命的重要转折。如今,这幅临摹的《古田会议》油画,成为了古田会议纪念馆的重要藏品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