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深处的甜


张颍 绘

钟娴

学校门口,一个不知打哪来的老师傅正聚精会神地端坐于摊前画“糖人”。只见他一双巧手翻飞,一只形态逼真的蝴蝶就凝聚而成......不一会,画“糖人”的摊位前便吸引了不少叽叽喳喳的学生围观。看着草把上齐排插着用糖画出的皮薄如纸的人物、花果、飞禽......唤醒了我尘封已久的记忆。

儿时,集市庙会、街上经常能见到推着一辆小推车的画糖人师傅。推车上摆放着画糖人师傅“作画”的全套装备:一个炭火炉,一口铜锅,一勺一铲,一罐糖料,一把竹签,一块大理石板,外加一个印着十二生肖的圆转盘。花五角钱可以转一次盘上指针,转到哪个生肖就画哪个。十二生肖的糖画中,含糖量最足的“龙”最受欢迎,不过命中的概率也最低。如果有人转到“龙”,便会爆发一阵欢呼。这时,画糖人师傅就开始画龙了,只见他用小汤勺舀起炭火炉子上文火熬制成的可以拉丝的糖汁,手腕飞快地在大理石板上浇铸。在他的抖、提、顿、放间,一条造型生动的龙跃然于石板上。师傅随即铲起糖画,粘上竹签,稍候凝结便递给那位转到“龙”的幸运儿。在小伙伴们的垂涎目光里,他心花怒放地接过师傅手里的糖龙。左瞧右看,不忍下嘴。

早年间,挑着担子走街串巷的“吹糖人”小贩们也随处可见。印象深刻的是,吹糖人的师傅经过,总要伴随一阵铜锣声。一听到铜锣声传来,不管有钱没钱,我们拔腿就冲出门去看糖人师傅吹糖人。吹糖人的师傅刚找好位置摆好炉具熬糖,看热闹的孩子就在担子旁围出了一个半圆。吹糖人的过程亦是极有看头的,当炉子里的糖稀加热到适温后,吹糖人师傅立马用小铲从锅里挑出一小团糖稀,放在沾满滑石粉的手上来回揉搓,直至捏成一个带有糖管、外严里空的糖窝。接着,师傅立即用嘴含住糖管,配合手的动作开始吹气,在边吹边捏的过程中,塑成了一个孙悟空造型。然后,师傅用可食用颜料给孙悟空画上眼睛、眉毛等,再用竹签蘸糖稀贴在糖人上,就大功告成了。

随着时间的变迁,这些当年随处可见的传统民间手艺,已逐渐消失在人们的视野。看画“糖人”的学生们陆续散去,我走上前,买了朵金黄剔透的玫瑰糖花。近闻,有一股甜蜜的糖香。轻咬一口,脆脆的、甜甜的,还是记忆深处的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