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爱妈妈”伴成长

——我市妇联探索“1+1+N”工作模式关爱留守困境和特殊儿童


融媒体记者 梁熙 通讯员 郑连香

“感恩的心,感谢有你......”昨日,在上杭县庐丰畲族乡的夏令营现场,25名留守儿童围坐一起,合唱一首《感恩的心》,稚嫩的脸庞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这暖心的一幕是我市各级妇联和部门联动、多举措关心关爱儿童的一个缩影。近年来,龙岩市妇联主动融入“大爱龙岩”精神文明品牌建设,聚焦留守困境和特殊儿童,因地制宜,探索“1+1+N”“岩爱妈妈”结对帮扶工作模式(打造1个品牌、建设1支队伍、联动N个部门),用心用情用力开展留守困境和特殊儿童关爱帮扶工作,温情守护孩子健康快乐成长。

精准帮扶 温暖相伴成长

连日来,邓雪玉除了忙着日常义工事物外,还时刻惦记着自己帮扶的孤儿阳阳中考毕业后的就学情况。从2015年元旦开始,邓雪玉成为了阳阳的“岩爱妈妈”,一晃已经10年了。

阳阳的妈妈去世后,到学校开家长会、辅导写作业、安排生活......这些都是“岩爱妈妈”邓雪玉一直在为阳阳做的事。“孩子能健康快乐,未来她还能自力更生,我就挺欣慰的。”邓雪玉说。这样一对一精准帮扶的“岩爱妈妈”在我市各地还有很多。

“岩爱妈妈”结对关爱的主要对象是生活、学习、身心健康存在特殊困难的留守儿童、散居孤儿、事实无人抚养儿童和特殊学生等四类儿童。为了精准帮扶,多年来,市妇联吸纳各级妇联干部、执委、三八红旗手(集体)、巾帼文明岗、爱心企业(人士)等社会力量加入“岩爱妈妈”队伍,组建各类专业特色队伍,通过采取“一对一”“多对一”以及岗村结对等方式,按照就近就便原则,推进关爱帮扶多样化开展。这些“岩爱妈妈”结合重要节假日和寒暑假等时间节点,定期深入社区、农村、家庭,特别是在留守困境和特殊儿童较集中的村(社区)进行点对点精准帮扶,为留守困境儿童提供情感陪伴和教育引导。截至目前,全市5868名“岩爱妈妈”结对留守困境儿童4147人。

示范引领 撑起灿烂晴空

23日,正在杭州游学的小鹏(化名)在网络上查询到自己被复旦大学录取。陪同小鹏外出的是胜似他妈妈的长汀县同心学校法人兼校长施珊娜。

父亲去世、母亲没有抚养能力,小鹏读小学6年级时被施珊娜接到同心学校照顾,在小鹏心里,施校长早已成为了他的“妈妈”。多年来,施珊娜所经营的同心学校已经资助了600多名困境学生,其中,长期集中照料的困境儿童有58名,分散助学的困境儿童有279名。

这样的爱心人士在闽西大地不断涌现。如59岁的新罗区“岩爱妈妈”蔡红莲,30余年先后寄养了46个孩子;新罗区江山镇山塘村的“岩爱妈妈”林雪丽,从2009年开始,先后寄养14个孩子,在她的带动下,山塘村先后涌现出40多位“岩爱妈妈”,寄养残疾儿童300多个;由古田镇“岩爱妈妈”和巾帼志愿者共同搭建的古田镇中心小学“儿童之家”,致力于帮扶留守困境儿童,通过打造积分兑换超市,进一步培育留守儿童的德智体美劳......一个个感人的事迹,织就了一张有温度的儿童“关爱网”。

长期以来,为了让留守困境儿童感受家的温暖,市妇联联合市委组织部以“红领行动 互助成长—闽西敲敲姐 让孩子有发小”志愿服务项目为试点,在全市166个社区推行,组织开展亲子阅读、家庭公益大讲堂、早期家庭教育指导等各类活动1546场次,受益家长儿童6.3万余人。在寒暑假期间,各级妇联实施“闽西敲敲姐 让孩子有发小”项目,组织“岩爱妈妈”带领留守儿童、困境儿童开展寻访红色足迹、观看红色电影、走进科技馆、博物馆等,加强思想引领,让孩子们心存温暖,砥砺前行。

凝聚合力 传递大爱之光

“我们要让‘岩爱妈妈’结对关爱实现常态化、长效化......”24日,在“岩爱妈妈 未爱童行”结对关爱留守困境和特殊儿童工作推进会上,市妇联党组书记、主席林艳现场表达了工作要求。

“岩爱妈妈”结对关爱留守困境和特殊儿童工作是服务妇女儿童和家庭“民生实事”之一。市妇联发挥“联”字优势,整合各有关单位、社会力量资源,采取“妇联+”模式,共同为留守困境和特殊儿童给予关爱帮扶。

与法院、检察院、民政、教育等部门联合组成2752人“春蕾安全员”队伍,通过完善困境儿童“信息搜集、分类预防、联动处置”工作体系,对重点人员建档3762人次,对113名儿童开展心理干预、医疗救助;与法院、残联等部门联动,建立司法协同救助中心,把符合条件的困境儿童在政策、资金、心理上给予关爱;联合残联开展“守护来自星星的你”活动,关爱自闭症儿童;整合市妇女儿童心理热线2133580和市心理援助热线,开通“敲敲姐说悄悄话”心理服务热线,针对留守儿童缺乏家庭关爱和陪伴可能引起的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24小时提供免费心理援助服务,并组织专业机构和人员为留守儿童开展心理团辅、一对一咨询,疏解留守儿童心理压力,切实保障身心健康。